发生在鲁迅、徐志摩、朱自清他们原配身上的悲剧,其实是一代人的缩影。民国时期是旧的封建礼数灭亡的开端,新思想浪潮的崛起。在这一起一落的碰撞当中,衍生了不少的悲剧,这些悲剧尤其发生在饱受封建礼数迫害的妇女身上。
我今天所言正是三位包办婚姻的女子,她们看似相同的命运,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局。这三个人里有的人从迫害走出来,“一遇风云便化龙”;有的人至死身边都无一人陪伴;还有的人虽得所爱,却要深受婆婆的排挤。
一、 徐志摩元配:张幼仪
张幼仪出生名门望族,徐志摩是一个富家少爷。两人之所以在一起,主要原因还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欣赏徐志摩的才华,有心想给妹妹找一个如意郎君,加上徐父看中张家的政治经济地位,认为两家联姻,于徐家有益而无害,便由徐父做主,应下两人的婚事。于是本在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张幼仪,年方十五就辍学嫁入了徐家做少奶奶。
当徐志摩首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的时候,曾以一种极其讥讽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可见他对这段婚姻是不大满意的,两人的成婚在他看来,不过是:“媒妁之言,受于父母之命。”尤其是当徐志摩遇上林徽因以后,更是一心扑在林徽因身上,对于身怀六甲的妻子不问不顾,要同她离婚,让她打掉孩子。婚是离了,儿子却在张幼仪的几位哥哥的帮助下生了下来,而且张幼仪毕竟读过几年书,虽是深受封建礼数迫害,但是后来仍旧能够振作起来,而且徐家除了徐志摩,徐父徐母都对张幼仪不薄,并且将之收为义女。后来张幼仪在兄长协助下,不仅在思想方面得到了蜕变,协助几位兄长在社会、在商场均获得令人赞叹瞩目的成就。
二、 鲁迅先生元配:朱安
朱安苦不苦,想来是很苦的。她一心想讨大老爷宽心,终究不得其道。但是朱安所受的待遇,偏又没有张幼仪那样凄惨。虽然两人也是奉命成婚,而且还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以病危为由,把远在日本的鲁迅骗回国内成婚,据说当时鲁迅婚后三四天就走了,但是根据周作人的日记,两人是八九月份动的身,可见鲁迅先生结婚后,还是在家中待了个把月,并且鲁迅与徐志摩不同,他一生未与朱安同过房。
固然是没有办法满足朱安的心愿,鲁迅又何尝不是想朱安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如果说张幼仪的悲剧是封建礼教迫害导致还有失偏颇,朱安却绝对是受迫害深矣。
她缠过足,偏生为了讨好鲁迅,以小脚穿大鞋,成婚的时候闹了一出丑剧。鲁迅先生还曾让朱安进学堂读书,但是在封建体制下生存已久的朱家,这种想法,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至于后来,虽然朱家的家业要比落魄的周家要厚实,朱家所能为鲁迅兄弟所做的也只是无条件的支持。
但是朱安得到的也只是与鲁迅间的“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而鲁迅对于这个女人既是可怜命运对她的折磨,又厌恶她身上的封建愚昧的气息。
如果从感情方面来说,一个不爱,一个不得。强加在一起,双方无疑都是痛苦的。但是实际的决定权其实一直都在鲁迅身上,因为朱安的思维方式已经没办法决定她做决策了。而心肠宽厚的鲁迅,不忍朱安无依无靠,偏又不想屈服旧思想生活,因而形成新旧思想碰撞下的悲剧。
却幸鲁迅后来遇到了许广平,他终于从包办婚姻中解脱,迎来了属于自己情感生涯的光明,也正是从此开始,鲁迅的创作源泉汹涌勃发,许广平俨然也成了鲁迅的贤内助。
却也不幸鲁迅遇到了许广平,彻底绝了朱安走进鲁迅心中的唯一一点希望。两人之间甚至连一个子嗣也没有。以至于朱安在婆婆、鲁迅相继辞世以后,连生活也没有着落,一度想要变卖鲁迅的手稿为生。后来虽然有许广平接济,但当她临死前,身边依旧一个人也没有,孤苦离世。
三、 朱自清元配:武钟谦
三个人里面武钟谦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至少不论从名义还是实际来说,朱自清都把她当做自己的妻子看待。朱自清甚至还一度为她写下了几篇文章。在其亡丧多年,朱自清另娶陈竹隐为妻,陈竹隐和许广平、林徽因一样,都算得上民国时期的新女性。
她因崇拜和朱自清在一起,恋爱时期的种种美好,让陈竹隐十分憧憬两人的婚姻。但当两个人真的组成家庭以后,日子并不向婚前想象那样美好。她彻底成了一个家庭主妇,洗衣做饭,相夫教子。
而在她之前,一直是武钟谦这样照顾着朱自清。朱自清也就理所当然的这样要求她。但是武钟谦是朱自清的母亲,给朱自清挑选的媳妇,同样是包办婚姻。
而且武钟谦是同样是生活封建教育下女性,相夫教子、洗衣做饭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如当婆婆把家道中落归罪于她的“笑”的时候,她选择诺诺而受;当婆婆把朱自清离职的原因归罪于她,把她赶回娘家的时候,她亦然听婆婆的话。甚至婆婆还怕她有朝一日爬到她的头上,常常对她冷眼相待。
并且关于婆婆对她的不满,她没有告诉朱自清。而是独自一人默默忍受着一切。当然朱自清是爱她的,她所受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同时他为了她远离母亲,搬出去住。只是这么一位为家无我的贤良女子,最后只能以病逝收场,终年三十一岁。
结语:从三个人的经历里,不难看出三个人的结局,固然和“性格”二字有关。但一个人性格,其实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接受的理念思想造就的。
而且这里所说的“性格”,不仅是张幼仪、朱安、武钟谦三个人的单一性格,还包括鲁迅、徐志摩、朱自清甚至是当时社会下的普罗大众。有句老话:“时势造英雄。”无疑侧面说明了时代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相攸关,就好像当兵的性格就要比普通人的性格要更为坚毅。
所以如果没有封建礼教的迫害,加上新思潮的觉醒,也就不会存在张幼仪、朱安等人的悲剧人生。
婚恋观不同,就导致对婚姻责任不同。
爱情是很难用人好人坏来说清楚的,和阅历没关系,和能力没关系。对于爱情至上的人,爱情是很难勉强的,即使包办了,也要想方设法的逃脱。就像徐志摩,张学良,鲁迅,最终都能逃脱。
对于真理至上,事业至上的人,婚姻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形式而已,自己又没有叛逆之心,又没有私下与谁私定终身,那么就可以尝试接纳这段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就像朱自清,在包办的婚姻中,非常幸福恩爱,并有6个孩子。鲁迅的不接受来自于他扛着除封建的大旗,带有封建色彩的包办婚姻自然令其深恶痛绝,不管那个女人是谁。徐志摩是爱情至上的浪漫之人,更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去寻找真爱。
所以有些人,就是爱美人,更爱父母或是江山,有些人即爱江山又爱美人,有些人是爱江山更爱美人。
所以人和人不一样,哪怕同一时代,同样出国留学受西式文化教育,同样是文学巨匠,同样影响后人,婚恋观不同,解决婚姻当时也不同。
本文由情感窝现代情感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同样是元配,同样是包办婚姻,鲁迅、徐志摩和朱自清他们妻子的命运为何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