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写作章法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
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她先讲“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是说写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后面又紧接着说“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后面这话,是针对格律诗以外的诗的写作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因词害意,如果有了好的意境、好的诗句,可以不讲平仄格律,当然,不讲平仄格律的诗,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诗了。
所以,月沐在这里提醒初学者及各位诗友,如果你的诗作不符合格律诗的格式,最好不要特别注明为七律、五律或七绝、五绝之类的题目,免得闹出笑话。
简单地讲,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就是首句(或首联)开头或写景或写事,二句(或颔联)承接前面的主题继续展开陈述或写景,
三句(或颈联)要转以寄情或寄思,往远大处着笔,第一二句如果写实的,则第三句就要写虚的,四句(或尾联)要归纳收尾,达到前后衔接。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与联系
一、律诗的分类:
每首诗为8句,称为律诗,又以每句字的多少分为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首诗如果在8句以上,则是排律,亦分为七言排律、五言排律。
二、绝句的分类:
每首诗为4句,称为绝句,同样以每句字的多少分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
三、律诗与绝句的区别:
绝句每首诗4句,上下句式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每首诗8句,中间的四句(既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四、律诗与绝句的联系:
第一,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通称近体诗或格律诗,都讲求诗韵、平仄、对仗,平仄格律及韵脚有定式,且韵脚一般只押平声韵。第二,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断章。
换言之,一首律诗,取其首联与颔联(一二三四句)、或取颔联与颈联(三四五六句)、或取颈联与尾联(五六七八句)、或取首联与尾联(一二七八句),均可成为一首绝句。
但是,不是每首律诗都可随意断章,就能成为数首绝句的,这要看这一首律诗的写作构成,在它分割以后,形成绝句,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是否单独成立。
五、排律的格式及特点:
前面讲了,一首诗,如果句式在8句以上者,称为律诗。那么,做为排律,在符合律诗“诗韵、平仄、对仗”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则至少10句,而且,排律诗,除去第一、第二句,及最后两句外,其它的句式,每句要求上下句对仗。
如果不符合“诗韵、平仄、对仗”三大要素,就不是排律,而要纳入古风诗论。
根据每句中字的多少,排律诗亦分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下面列举一首排律诗近作,直观地品读以加深理解:
田野晚春(排律?新韵)
平川望断秀云天,万里春光渭水边。
雨后初晴斜影外,东风转向乱红前。
花摇瑞气牵诗意,叶荡轻风网趣闲。
油菜金枝嵌细露,麦田绿浪泛青烟。
禽鸣犬吠惊丝柳,蝶舞蜂飞恋澈泉。
莺语穿杨鸣绿树,笛声透栅醒桃园。
风吹碧树开云路,日照浮桥渡木船。
一抹朝霞勾粉黛,稀疏飞絮憩茅檐。
新泥有意劳春燕,老马用心犁沃田。
本是花间陶醉客,食香饮露不思还。
--作者作于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三日
这首诗,是一首比较成功的排律诗,符合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首句及每双数句最后一字押韵平声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
二、平仄:符合平起式首句押韵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三、对仗:除去第一、第二句“平川望断秀云天,万里春光渭水边。”
及最后两句“本是花间陶醉客,食香饮露不思还。”外,每句上下句均对仗,如“叶荡轻风网趣闲”对“花摇瑞气牵诗意”、“麦田绿浪泛青烟”对“油菜金枝嵌细露”等等。
作诗难,作格律诗更难,而做排律诗,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初学者,切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可先试作一些绝句,慢慢掌握并运用格律诗的一般格式,以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精益求精。
六、五言诗与七言诗的一般惯例:
前面讲了,格律诗以每句字的多少,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它们在写作时,都有一般惯例。
五言诗,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多以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当然,首句押韵式,亦可。同时,在五言诗中,尾三仄不算出律。
七言诗,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多以首句押韵式;同样,首句不押韵式,亦不算错。但是,在七言诗中,尾三仄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诗及诗的意境之浅见: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之直观体现或感悟。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句结而余味未尽。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人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他将境界分为“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标志着传统的意境论的完成。诗词在意境上是同一道理。
作诗,可以分以下六步:
第一步:语言准确。不敢想像,对一件事(或物)的字面意思表达不完整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称其为“诗”呢?
第二步:平仄合律。如果写格律诗,就一定要遵从格律诗的一般格式来写,即便是古风,也有其基本的诗韵;
第三步:结构完好。如同一个人一样,要有头有脚、有内脏器官 ,对于诗而言,就要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多下点功夫;
第四步:炼句巧妙。所谓一字千金,便是如此道理,诗有诗韵诗魂,平铺直叙的文字堆砌,不叫诗,即使有简单的韵,也只能称其为打油诗而难登大雅之堂;
第五步:见解独特。要通过诗句反应出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或感受、感观,不能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饭,毫无意义;
第六步:寓意深远。要通过诗的字里行间,联想到或寓含到更深远的字面以外的东西。
在诗词论坛交流并认识的一位诗人说,他作诗,有“三味诗词”原则,所谓“三味” 既指:
新 味――体现时代气息,反对一味拟古;
韵 味――追求优美意境,反对标语口号;
趣 味――充满生活情趣,反对枯燥呆板。
作诗,反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所谓无病强说愁,对作诗而言,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