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现代情感

古诗词朗读方式平不仄起

1.诗词的朗读和平仄有什么关系 阴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

对朗读影响不大,最多听着抑扬顿挫一点,我个人觉得对歌唱有关系(尤其是词),受到音符限制有的音平仄用的不对就会很别扭(要么造成歧义,要么唱着别扭,不信看看现在的流行歌曲,肯定有别扭的)。 阴声听着比较凄凉。

(风凄凄)(我个人认为阴声和去声听着都很清脆,比较有凄意,但他们分属平仄。

所以我很郁闷。

我觉得歌词里是可以通用的――尤其是现代歌曲)古代一些送别词(名字忘了)连用阴声会有凄凉的效果。 上声比较婉转(也和韵有关,比如老、好,忘了这是哪个韵了,我只知道他们是一个韵)。

但是一般不用在韵脚时对诗词情感的影响我觉得真的不是很大。 诗句有平有责听上去才和谐,造成汉语的音乐美(一句诗全是一个声调你不觉得别扭吗?连用阴声的例子除外) 你说的我不太明白,不知道我说的你明白了没有。

2.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水龙吟》词牌的格律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格】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

【变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代诗词朗读讲究韵律美,但由于唐宋以来,语言的变化,许多的字音已经面目全非,故有人提倡用地方方言依声律朗读

3.古诗词如何吟诵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朗诵古代诗文有什么方法和技 近年来,古典诗词朗诵,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节目,流行于艺苑歌坛,带给人们高雅的艺术享受,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

但是,在某一些诗词朗诵中,由于朗诵者不懂古诗词的格律,不熟悉四声平仄,往往是用普通话念古诗词,从而在咬字发音时,违反了诗歌格律的要求,损害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它的格律要求包涵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

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或称音步,交互轮换组联而成。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诗,就是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

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俗称二、四、六分明。这样,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抑扬顿挫。

至于词,句子中的平仄安排,更加严格,所谓“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但是,句中的平仄安排,基本上也是按照两个字为一个音步交互组联而成的。例如白居易《忆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就是由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相互组联而成。这种平仄声在句子中的巧妙安排,构成了我国古典诗词特有的音乐美。

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见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所以,在古典诗词朗诵中,必须按照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来吐字发音,处理句子的声调,才能悦耳动听,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否则,便会损害作品原有的音乐美。

例如看见的看,普通话读去声kn,但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用。如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里的看字,都要念平声,第一声kān。

如果念成“常得君王带笑看kn”,还有什么音乐性?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又如毛主席诗句“战士指看南粤”中“看”应念平声kān,可以适当延长,体现出诗句的高下疾徐,抑扬顿挫,如果念成看kn,必须“指看南粤”四个字连在一起,就损害了诗句的音乐美。 但是,在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首七绝中“紫陌红尘指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这里的看字,就应念去声kn,才符合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要求。又如在李商隐七律《无题》中有“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里的“为探看”三个字,应念作witnkān。 都是为了服从诗句格律的要求。

又如教育的教字,在普通话中多念去声jio,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用。如王昌龄七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毛主席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苏轼《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里的教字都应念平声jiāo,可是在有的注音读本中,却错注为jio(见远东出版社《唐宋词三百首朗诵注音读本》)违反了诗词格律的要求。

又如胜利的胜,普通话多念shng去声。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念shēng第一声。

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上面两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几度低回婉转,后面一句仄仄仄平平,一气呵成,尘埃落定。 这里的胜字,作承受解,应念为平声,即shēng第一声。

但是在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之句,这里的胜字,按照仄仄平平平仄仄的要求,必须念去声shng。又如呼应的应,普通话中多念去声y靓g,在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中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李后主《虞美人》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的应字都念平声yīng,但是,在史达祖《双双燕。

咏燕》中,“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和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这里的应字就要念去声y靓g,才符合平仄声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古典诗词朗诵,不是只要普通话说得好的人就能胜任的。

朗诵者必须懂得诗词格律,熟悉四声平仄,才能正确吐字发音,处理诗句的抑扬顿挫。实际上,不仅在诗歌朗诵中,在中小学教材,甚至在一些号称“古典文学朗诵注音本”中,由于编辑同志不懂诗词格律,不熟悉四声平仄,往往用普通话常读音来注古诗词,从而损害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令人惋惜。

因此,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

5.古诗词朗诵有那些形式 1、直接朗诵;

2、男女轮诵;

3、配乐朗诵加段背景音乐;

4、配乐配景朗诵;

5、舞台朗诵;

6、视频朗诵;

7、多人朗诵;

8、情景式朗诵;

扩展资料: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读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类型:

1、范读法

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

2、伴读法

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3、轮读法

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4、接读法

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5、领导读

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6、交互读

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7、分组读

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8、自由读

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9、指名读

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10、表情读

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11、抽签读

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12、对话读

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13、高低音读

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朗诵

6.吟诵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

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

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

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

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

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

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

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

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

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

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



本文由情感窝现代情感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古诗词朗读方式平不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