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否实际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故事背景、情节上符合现实实际,作家会按照现实的逻辑来发展情节;而现代派文学中可以不受此限制,出现荒诞、非常规的人物或事件。
2.叙述描写
现实主义作家经常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人物的一举一动当中,对故事有明显的好坏评判;而现代派作家在这方面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作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叙述。
3.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作家的手法不如现代派作家丰富。小说中象征、影射、隐喻的现象比较多,意识流等创作手段也是现代派的重要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一些比较基本的表现手法。
1.是否实际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故事背景、情节上符合现实实际,作家会按照现实的逻辑来发展情节;而现代派文学中可以不受此限制,出现荒诞、非常规的人物或事件。
2.叙述描写现实主义作家经常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人物的一举一动当中,对故事有明显的好坏评判;而现代派作家在这方面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作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叙述。
3.表现手法现实主义作家的手法不如现代派作家丰富。小说中象征、影射、隐喻的现象比较多,意识流等创作手段也是现代派的重要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一些比较基本的表现手法。
意象在古代被看成是心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西方现代派的理论中,意象被看成是纯主观的产物,艾青更多的受到西方浪漫派的影响,认为意象是纯感观的,是具体化的感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地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不仅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有《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来临。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曾去法国留学。1933年发表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诗坛。抗战时到延安,创作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1978年后陆续发表了《归来的歌》《在浪尖上》《光的赞歌》《虎斑贝》等,写了《诗论》等。有《艾青全集》。
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较多地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中去,传达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曾在他的回忆录中称艾青为“中国诗坛的泰斗”。
早年诗歌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
总的看来,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平反后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五十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七十年代末复出后,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他诗思如涌,大量篇什短小精悍,并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精心构撰的长诗。
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本文由情感窝现代情感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明显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