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朋友,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我觉得并非像你说的那样,当亲情友情爱情遇到钱的问题时,每个人都想占为己有。
我们家姐弟三人,大姐和我都是下岗工人,而且大姐家还是两个孩子,都是女孩。我家是一个男孩,日子过得都有点紧迫。二姐是教师,有一个女孩,日子过得也并不是很宽裕。
2008年,年近70岁的母亲因长期多种疾病折磨不幸去世,留在母亲名下的存款并不多,只有一万多元。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我父亲明确表示,母亲的这一万多元他不要。于是,我提出一个建议,因为母亲平时和四个孙子外孙女都很亲近,就把这一万多元平均分给四个孩子吧!
父亲和两个姐姐对此都没有异议。这时,大姐的大女儿已经在外地工作,她的小女儿以及我二姐的女儿和我的儿子,都在外地上大学。
三年后的2011年,一向身体很好的父亲,一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摔了一跤,引发心血管破裂,不治而逝。
父亲去世以后,除了父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过的一套房子外,父亲还留下了五万多元的存款。这时,另外三个孩子也都已经在外地工作了。
仍然是由我这个儿子提议,每个孙子外孙女各分得五千元后,我们姐弟三人一人分得一万元多一点儿。
当我提议在父亲去世一周年后,把父母留下的那套房子处理掉,所得房款由我们姐弟三人平分。我的这个提议,遭到了两个姐姐的反对。最终,这套房子被分到了我的儿子的名下。
几年后,这套房子的房款成了我儿子在南方工作城市其中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房贷由儿子还,而我和儿子的妈妈为儿子出了装修费。
从我家的情况来看,在遇到钱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人并没有都想占为占有。而且我也相信,还有更多的家庭也能很好的处理钱的问题!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小时候是神一样的存在,长大后是灯塔一样的存在。
在小的时候,父母的无所不能令孩子惊奇、羡慕、安心,让他们在模仿、学习中成为越来越好的人。而长大后,父母若能继续给孩子以支持、引领,那么就会让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更有勇气与自信,同时也因为有家可回而感到安全、安心。
但是,如果父母在任一阶段做了严重动摇孩子三观的事,就会让孩子内心感到颠覆、幻灭。我的这位来访者,就是在目睹了父母“认钱不认人”的做法后,直接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和绝望。
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那么,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呢?
我们需要让自己意识到,无论我们对父母有再多的期待与理想化的设想,他们其实也就是普通人,他们身上有着最普适的人性。
人在做选择时,会本能地从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去考虑,不同人的“自己”的范畴有所不同。
有些人的“自己”就是自己,就只有独一个人,而有些人的“自己”,则可能包括父母孩子等一群“自己人”。
而“有利”的标准也不一样,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己赚到钱最实在,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快乐最重要,钱赚多赚少倒不那么重要。因此,不同人的做法是相去甚远的。
当我们在评价他人的做法时,其实也是从自利的角度出发。
对于我们有利的做法,我们会更愿意称其为好的、善的而加以肯定、认可,而对与之相反的事则报以愤怒、拒斥。
可实际上,我们认可的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吗?我们反对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不一定。
退一步说,父母的做法确实不对,确实让人心寒,那也不代表天下人都是这样。
父母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普通一员,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去掉了父母的光环,卸下了“父母就该无条件爱孩子”的理想期待,其实他们的行为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合则聚,不合则散,哪怕是父母子女,实在合不来那么敬而远之,尽到义务也就罢了,没必要一定强求父慈子孝,更不必因此而对天下人都丧失信心。
父母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语录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当亲情爱情友情遇到钱的问题时,都想占为己有,大家会对人性绝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