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恭达罗》全剧7幕,故事梗概:国王豆扇陀外出行猎,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两人遂以干闼婆的方式(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主婚姻)私自成婚。国王离开净修林时留给她一只戒指作为信物。分别后,沙恭达罗思夫情切,无意中怠慢了仙人达罗婆娑。仙人大怒,诅咒国王丧失记忆,直到见到信物时方能相认。日后,已有身孕的沙恭达罗进城寻夫,国王果然拒认。她想拿出信物却无法找到,原来途中不慎失落河中。她呼天喊地,求告无门,被她母亲、天女尼诺伽救到天上。后来一渔夫从捕获的鱼腹中发现戒指,送交国王。国王恢复记忆后,深为自己的拒妻行为懊悔。这时,天帝因陀罗请豆扇陀出战,去征服恶魔阿修罗。得胜后,豆扇陀飞往仙境,在那里和妻儿合家团圆。
《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烈,幸福美好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尽管这样一个故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再平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当迦梨陀娑用戏剧的语言把它变成舞台艺术的时候,故事立刻变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古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和世界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并且千百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虽然全剧“没有喧嚣,没有浮荡,没有杀伐,没有骚动,而是一股清泉,一声黄鹂,一片花荫,一派仙境”,但是诗人行云流水的结构安排,雍容流畅的语言,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人物鲜明生动、栩栩如生、风韵饱满,思想感情缠绵悱恻,细腻真实,感人心肺。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使得我们领略到了戏剧超凡脱俗的魅力和清新隽永的美感。 的确,戏剧热情的赞扬了自由、真挚、浪漫的爱情,给了我们许多美的艺术享受。尽管如此,爱情和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戏剧在向我们描述故事的时候也或暗或明地向我们展示了其他许多非艺术但却有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轻视甚至完全不考虑这些潜在的或次要的内容,纯粹考察二人的爱情,那么这个戏剧将变得和其他爱情故事毫无二致——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东西才是的戏剧及戏剧中的人物显示出它们的美,才使得戏剧本身具有它高度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下面我就试图抛开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戏剧。沙恭达罗》的人物形象分析
沙恭达罗出自《沙恭达罗》,是作者心目中古代印度理想妇女的典型,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
沙恭达罗单纯质朴且温柔善良,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身。她美丽善良,对人真挚,对待大自然和动植物充满了深情,有自然的性格,在爱情上,体现出一种平民妇女和“自然人"的特点:单纯,热烈,忠贞。浑身上下透露这一种朴实无话的自然美。
沙恭达罗嫉恶如仇且富于反抗,性格柔中带刚棉中藏针,对爱情勇于追求,敢于反抗清规戒律,为爱付出一切,当爱情面临为难,就努力追求不放弃,生只认定豆扇陀一人,不得到他的爱决不放弃,死都不放弃,这种对爱的忠贞,让她有勇气与一切对她爱情有阻力的恶势力对抗。但她也有柔弱的一面,多愁善感,她曾被蜜蜂所困“为爱情所扰而不能自拔”,女友们也说她“柔弱得像新开的茉莉花”,像水一样柔美。
沙恭达罗身上寄托了作者对那种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者作者的理想,是作者心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
人物身上带着作者的思想与观念,沙恭达罗身上不仅仅有那些美好的性格特征,同时她身上也带有听天由命的弱点,这与作者的世界观不可分割,与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也不可分割,当沙恭达罗失去豆扇陀的爱,被否认不是豆扇陀的妻时,她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依靠,完全失去了力量,她的一切仅凭丈夫的一句不认便崩塌,这是她性格中的弱点,幸运的是最终作者用想像力给了她一个完美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点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沙恭达罗》的这个艳情故事实际上具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