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说爱情是---派 两人一个圆心
语文老师说爱情是---信 言而有信 互相信任
物理老师说爱情是---火花 正负极的摩擦
化学老师说老师是---氢二氧一 加热 降温 都可以还原。
“早恋”亦即提早的恋爱,但也可以理解为早期恋爱。因此角度不同,就会有新的观点产生。在这里我们大可以把早恋理解为“青春期恋爱”。在新世纪的开始阶段,面对已经像家常便饭一样普通的早恋事件,各方面对待学生早恋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请理解学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情感疏导,才是目前全社会适合采用的方法。(注:早恋的界定范围应该是从13岁-18岁,也就是从初中1年级至高中毕业) 以下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四个角度加以:
一、社会角度 新世纪已经到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层出不穷,全社会对于在校学生谈情说爱的态度已经宽松了许多,尤其在众多媒体中关于早恋的曝光频度也逐渐减少,似乎大众已经认可了这件本应该被接纳的事件。如今在各类学校中,有关青春期教育的课程已经走入前台,而其中的青春期情感教育更应该被全社会所重视,因为根据心理学基本原理:人类是由其认知触发行为。 学生恋爱所带来的弊病之一正是社会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很多人对青少年成长缺乏常识性了解,不了解就无法理解,更不能接纳,没有接纳,积极的影响和疏导也就无从谈起。实际上恋爱是一个人情感成长的过程,我们正是在一段段情感起伏之后,才逐渐成熟起来。人生也因为这些或美妙或伤感的经历而变得富有波澜,而不是平淡乏味。要知道成年人的思维和青春期的孩子的思维是不同的,不要认为孩子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他(她)们是在生活体验中成长的。过来人的经验,他(她)们也只有经历过才能够体会到。但是,中学生的恋情,毕竟是心理不成熟的情感表现,这种恋情总是处于连自己都难以把握的变化中,他(她)们只是对异性感兴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这个时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都是需要以学业为主兼顾生活,如果情感问题处理不好,对情绪、行为冲击过大,势必影响今后的前途和幸福。 从中学生的体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可鼓励的体验(包括学习文化知识、生活能力、职业技能、社交能力),应严禁的体验(带有自残、自虐以及危及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适度限制的体验(包括异往、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培养他(她)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其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所接纳的人,尤其异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全社会在新时期发展中,对待校园恋情所应该保持的态度,即“宽容、理解、不褒不贬、不吵作”。
二、学校角度 青春期的孩子发生或不发生爱慕异性的事情都属于正常的现象。根据中等学校校籍管理规定:在大学之前的任何一级的学校中,都不允许在校学生谈恋爱。如果一旦被发现,一般都是以批评、教育、找家长为主的处理方式,当然如果已经超越“红线”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则基本上是开除学籍、劝退或者当事人转学。按照规定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而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在恋爱,却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的态度、立场和评价,会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情绪,假使在教师这个环节上出现偏差,轻则会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后果难料…………。 教师的冷静处理可以把初涉爱河的故事拉回到友谊的范畴,当然也可能正是教师的武断指责把本是友谊的双方逼成风雨同舟的一对。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应该作到“三公开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开明、开放、开通。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自己,只要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他(她)们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会没有任何负担地来找教师求助,那样的效果是最好的了。 中学时代,男女生之间朦胧的情感等长大后想起来可能是最真纯、最美好的回忆了,如果因为师长处理不妥,也可能会成为记忆中的创伤。因此,教师在遇到学生疑似早恋的情况时,且不可枉加评判。首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男生喜欢体育运动,女生喜欢才艺,都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恋爱中的学生,主要表现为目光总躲避与周围人对视,这是害怕别人看穿心事的反应,有的会表现为成绩直线下滑。中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差,恋爱中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他(她)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经常走神儿,学习效果当然会受到影响了。恋爱开始之后,学生的交往范围会明显缩小,因为注意力和热情主要都集中在对方身上,眼睛已经看不见别人了,而别的同学发现他(她)们好上了,也自觉的不再闯进他(她)们的二人世界了。还有的同学上课、吃饭、上自习都出双入对的(这也是热恋期的明显表现)。通过这些观察之后,确定事实成立了,教师也不应反应过于强烈,发现问题马上就找学生到办公室,或者立即找家长。其次,可以在班会时,请同学们适当讨论此类话题,并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促膝谈心,通过交流学生的恋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然后再按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请记得:您是在帮学生,而不是在管学生。
三、家长角度 部分不能理解中学生恋情,是受了“恋爱就是为了结婚”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都认为没有结果的恋情就不该发生,对待成年的儿女有的家长也是这种观点。禁止不一定就能够奏效,默许同样是一种失职,教孩子自主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所以,父母采取中立的态度是比较合适的。父母的耐心倾听和信任尊重,可能会提醒孩子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而父母急噪的审问和粗暴的干涉,可能把本是单纯的同学关系催化成相依为命的恋人关系。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不依赖父母和长辈。孩子一旦出现恋爱倾向,首要的是采取接纳的态度,认真听取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信任父母了,才有可能采纳家长的意见,接受父母的影响。平时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畅通的沟通渠道。经常父与子、母与女密切交流的机会,多倾听、多了解孩子的心声。注意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和跟踪孩子等不适当的行为。可以多借孩子高兴的时候,和孩子说说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告诉孩子,其实喜欢你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异性同学,如果这时候把注意力只投入到一个异性身上,可能会影响和其他同学的良好关系,更会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那样是得不偿失的。鼓励孩子多接触其他异性同学。经常和孩子讨论班级里其他的同学的表现和特点,让孩子评价一下自己欣赏和讨厌的同学的行为,以及对其他同学恋爱的看法。其实,孩子在评价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比较和衡量,进而会看清楚哪个异性同学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其真正的能力。 女孩儿有时候并不喜欢学习好的男生,因为这类男生往往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缺乏情趣,而学习成绩一般的男生,可能把精力分散到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上了,他们往往表现的热心公共利益,为人仗义豪气,这样的男生会让女生觉得有男子汉的气质,更容易引起女孩儿的好感。女孩儿能喜欢一个男生,是由于男孩儿早以被纳入女孩儿的视野范围内。两个懵懂的少年,虽然能谈情,却说不出爱为何物,为防止被爱情所伤,一定让孩子在多跟异往中,淡化对某个异性的特殊感情,使女孩儿能够有能力面对整个社会,而不仅是面对一个人。父母作为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参与者,在早恋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学生角度 学生按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可分为:
1、 主动型:此类型的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智商高,情商也高,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使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在恋爱中同样能够自控,对学业影响不大。
2、 能动型:此类型的学生有相对的自控能力,对自己有自信,但容易眼高手低,学习成绩一般,情绪稳定性较差,而自我表现欲较强,具备向主动型发展的潜力,需要教师和父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 受动型:此类型的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情商较低,在遇到困惑时不善于思考,依赖心理较强,经常自作主张,而又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人生发展的进去心不强。 初三、高三或者平时期末考试前夕,越是紧张的时候,恋情越容易点燃。因为情绪太紧张了,人的感情变得异常脆弱,需要宣泄。这种情况下,谁能理解自己就容易跟谁亲近,恋爱可以给人情感以暂时的安慰,也可以让人逃避紧张带来的压力,还可以给害怕竞争的人以借口。孩子在初三或高三这种关键时刻,恋爱并不奇怪,但两个阶段的性质是不同的。初三的学生还并不清楚两性情感中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孩子常常会抱怨自己正在经历的故事和父母的历史经验靠不上,父母怎么能理解如今孩子的新爱情模式。如果同学之间对谈恋爱沉默冷淡,可能引起恋爱者跳出自我陶醉,学习自醒自律;相反,如果是羡慕和崇尚,可能会促进“准”爱情的发生。 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困惑实际已经相当复杂了,例如,几个人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喜欢几个人,有的是暗恋别人却不知怎样表达而苦恼,还有的陷入情感误区,被别人当作感情的踏板却执迷不悟。其实,喜欢围绕一个小圈子的同学,不如尝试交换一下自己的伙伴,多体验来自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从而丰富自己对于朋友或者异性的认知。因此,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在找一个好朋友,而不是在征婚。20岁之前的爱情特点是:主要是被异性的外貌吸引居多,其次是性格的吸引,真正有内涵的恋情不多见。这也是青春期孩子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早恋”这个已经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的话题,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但是,目前各界教育工作者需要作的不是还在讨论为什么学生会早恋的时候了,而是应该抓紧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青春期教育方案,逐步开展学生心理与生理的课程教学工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培养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