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哲学家不仅有着传奇的人生,也有着更令人诧异的思想。他21岁就写出了后来被无数人追捧的著作《性与性格》,探讨男性与女性的关系。
在这本书诞生仅仅两年后,年仅23岁的魏宁格开枪自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哲学天才。
▲魏宁格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魏宁格死后,他唯一著作的《性与性格》遭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他深远地影响了弗洛伊德、卡夫卡、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维特根斯坦等公认的大师,也使后来的女权运动得到理论的支持,甚至波伏娃(Simone Beauvoir)那部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的《第二性》,都逃不开魏宁格的影响。
▲《性与性格》
作者:奥托·魏宁格
译者:肖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不过,更多的人却对魏宁格口诛笔伐,把他当成是疯子和女性的敌人。
应当说,这部《性与性格》是男性和女性都会厌恶的著作。它与另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一起,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作品。自《性与性格》问世以来,谁也无法质疑它的天才和卓越,以及它在20世纪的知识界和社会中引起的血雨腥风。
这样矛盾的二重性,就注定使得《性与性格》被严重地误读,也奠定了它常读常新的经典地位。
《性与性格》,顾名思义,探讨两「性」和「性格」两方面的内容。「性」是对男女性别的讨论,而「性格」则是「性」在心理上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这部书据此分为两部,第一部分讨论「性」,第二部分讨论「性格」。
整部著作,从生物学谈起,一直延伸到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性格学等等学科上。如魏宁格所说,其目的是针对日渐兴起的女权运动而做出的一种讨论男女区别的「尝试」,他在书中写道:
「这个尝试既不想尽量收集有关性格的显著资料,也不想系统地整理科学测评和实验的全部结果,而仅仅是阐释能够说明男女间全部差异的一条原则。」
也就是说,他所谈之广,只是为了提供一个视角,而非去证明。这也使得《性与性格》难以分类,能指过多。它所造成的评论的两极分化和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魏宁格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界的区别。通过对动植物的分析,他发现任何细胞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或者说是阳性和阴性的区分,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某一个环节上才最终使一个细胞或生物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性别。
于是他推理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男性,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女性」。
解剖学确定的男性和女性,在魏宁格看来并没有说服力。因为虽然事实上男人和女人都有着一定的性征,却不足以就此产生一个人就是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的定论。而即使一个男人最终变为了男人,那也是他作为一个胚胎,在某一个时刻偶然选择的。其选择之后,也不意味着女性的因素就此消失。
因此,他几乎是想当然地认为,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没有完全的男性,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的女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性格的糅合物,只有哪种成分更多的区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男人一样的女人和女人一样的男人。
▲电影《一曲难忘》剧照,电影以音乐家肖邦与作家乔治·桑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他们的爱情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佳话。其中,肖邦具有女性般的敏感性格,而乔治·桑却是常把自己打扮成男性,在《性与性格》中,魏宁格就分析了这一案例。
他由此划分了两个柏拉图式的概念,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不存在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只存在于理念上。他用M表示男性,用W表示女性。前者代表全部的「有」,而后者代表全部的「无」。他将一切已有的制度、文明都归因于男性的「有」,是男性创造了一切,而女性则不创造、不包含任何东西。
在这个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他开始了扬男贬女的历程。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如何评价魏宁格的《性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