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民间一年里最隆重的祭祖活动日。过去,没有假日,就利用星期天。我们家早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清明前最后一个星期日,是我们大家族的祭祖日。祭祖时,家家都要派代表。
我们晋南地区的清明祭品中,最有风味的是各家各户蒸的指望馍了。又白又大的指望馍做工精巧,一个大铁箅子只能蒸一个。馍的内外有别,外面用白面,里面用稍黑的面粉,内里包有鸡蛋、核桃、红枣。指望馍每个子孙都有,只是给男女的馍形态各异,男儿稍大,上面盘一条龙;女儿略小,表面浮一只凤,是旧时龙凤呈祥的典型写照。它既是母亲献给先人的杰作,又是赐给儿女的美食,其间蕴含长辈的殷切期望,故名指望馍。指望馍作为主食祭品放在一个食盒里。还有母亲做的菜肴祭品,一般为豆芽、菠菜、山葱和煮鸡蛋等,祭品色泽鲜美,叫人馋涎欲滴。这四碟子凉菜放在另一个食盒里。上坟时将装了祭品的食盒或肩挑,或车载,边走边聊,拂晓出发,天亮回来。
祖坟所在地曾经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间或有一两块黄花灿烂的油菜。这些年,一片一片的苹果、梨、桃树又笼罩了视野,间或还有种了板兰、黄芩、白芍和牡丹等药材的地块。田里百花盛开,蜂鸣蝶绕,空气清新,景色迷人。为了耕作方便,村里规定坟冢满三年就要平掉。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坟冢荡然无存,只能依据堰根的地形和老辈人的传述,估摸出祖宗坟茔的位置。从田边作物空间铲上一锹土,堆在作物行间,把它视作坟头。但联想到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安卧在这样好的环境中,也算一种高贵的回报。在坟前掀开食盒,在食盒前烧香、磕头或鞠躬。若有新坟时,孩子们还要在坟冢上滚动煮熟的鸡蛋和枣蛋。枣蛋是用红枣和面,加上花椒叶和芝麻团成团,放在灶火里烧火烤至焦黄,那曾是我童年最爱吃的食品之一。大人们则燃放炮竹,尔后分别在坟头上用土块压一张白纸,昭示已上过坟。
清明祭祖,是一大家人一年一次的聚会,话长道短中,让后人们有机会对祖宗生平和现代生活对比一番。抚昔论今,唏嘘感慨。
上完坟后,家人们在田头稠密的地段,拔几株麦苗,折一枝菜花,揪一片芳香的侧柏叶,捏成一束,用白纸包裹着,插在自家门环上,以此宣告上坟结束。城里的亲戚带着孩子返回城里,血脉亲情的纽带因着这传统的节日相系在古朴美丽的农家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