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寒食节为什么不动烟火,是为了怀念救过始祖罕王的毛斯太太。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蒙化城的人们在清明节插柳是为了感恩救百姓免受官兵荼毒、被火烧死的蒙化人柳青。云南省金平县的瑶族妇女清明节头插鲜花,是为了感恩与贼斗争、救活主人、英勇负伤而死的蛇。
江苏苏州、常熟一带清明节前后喜欢吃酒酿饼,是源自元末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张士诚为了感谢落难时用面饼救过母亲的老者。浙江桐乡朱家阁一带农家,清明时节除了在堂屋里摆酒菜祭祖以外,还要在堂外廊屋里摆一桌酒菜,放18副盅筷,祭拜18位“外堂祖宗”。
是为了纪念为朱家阁带来恩惠的太平天国的18个勇士。
清明节融合寒食节
到唐代时,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不仅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拓展资料: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