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故事

求一则延安红色故事.....拜托各位大神

子深情 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的那棵柳树旁,陈列着这样一张历史照片。照片中既没有鲜花河流的背景,也没有蓝天白云的衬托,只有几孔旧窑洞依稀可见。照片的中央,站着衣着简朴的毛泽东和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毛岸英。身为父亲的毛泽东,面带欣慰的笑容,慈祥的脸上流露出深情的目光。依偎在父亲身边的毛岸英,他那张过早经历了生活磨难的年轻面孔,显得兴奋、激动又略带拘谨和腼腆。每当观众朋友们参观到这里时,都会停住脚步久久地凝视这张照片,似乎想从这张普通的照片中,探寻当年一代伟人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父爱和希望。 那是1946年1月8日的下午,当分别了近20年的毛岸英突然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主席仔细地打量着儿子:个头比自己还要高,英俊的眉宇间,既透出妈妈的秀气,又继承了父亲的气质。主席慈祥的笑了。 谈话间,师哲提出给毛泽东父子照张相,主席点头同意,于是历史的瞬间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后人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当主席望着儿子白白净净的书生面孔时,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自己背着行李,带着小米和劳动工具,徒步去了10多公里外的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毛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金黄金黄的小米,也是一张实实在在的“毕业证书”回到延安,交了一份令父亲十分满意的“答卷”。主席望着儿子黑里透红的脸和布满厚茧的双手,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席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细腻而严格的。当童年的岸英跟着母亲杨开慧坐牢时,他焦急牵挂;少年的岸英领着弟弟流浪于上海街头时,他委托组织四处寻找;岸英留学时,他写信寄书,勉励教育;在延安时,他严格要求岸英,不能吃小灶和中灶饭,只能拿着碗筷到大灶就餐;教育岸英不能有任何的优越感,主席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是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让儿子回湖南老家,看望邻里乡亲,看一看开慧妈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送子出征,投入到解救朝鲜人民的火热战斗中;当岸英血洒异国疆场的噩耗传入国内时,这位父亲忍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说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话语:“岸英是我的儿子,可他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死得其所,死得值得!”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感啊! 几十年过去了,伟人们相继离开了我们,可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的那棵老柳树却依然默默地守护着这张照片,诉说着凝结于这张照片中的父子深情。 信念的力量 在民族空前危机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来自延安的政治主张,唤醒了敌后的千千万万进步青年。 “到延安去!”成了当时中国最时髦的口号和最能体现自己政治觉悟的见证……这样,跨越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就成了抗战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时有诗人是这样形容奔赴延安的决心和阵容:“万重山,险又难,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那些在长途跋涉、穿越封锁线的青年,用更激昂的诗句相互鼓励着前进:“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 31岁的陈学照,留学法国,博士学位。她后来回忆说:“我对国民党没有一丝一毫的幻想,在他们那里,看到的只是贪污腐化。”苦闷和仿惶中,她来到延安。但延安的艰苦生活和文化差异,使这位身穿法式大衣,头戴贝雷帽的女记者,不久离开延安去了重庆。但在那里,腐败的社会,艰难的生计又使她第二次重返延安,这一次,她再也没有想到离开延安……后来,她成为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女党员。颇有名气的上海青年摄影家吴印咸,应邀参加《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的摄影,来延安前他明确表示拍完片子就回上海。等片子拍完后,不想赤化的吴印咸竟向党组织递上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据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统计,通过他们这里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超过1万人,仅1935年3个月,就有2300多进步青年从这里奔向光明……这份保存在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的投奔者名单,不少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和爱国青年,他们中有:茅盾、艾青、高士其、萧三、刘白羽、华君武、贺敬之……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到延安,就如鱼得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之花…… 那时的延安,物质生活并不富有,延安,你是怎样让他们义无反顾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柯仲平在1939年写的《延安与青年》一诗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诗中写道:“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青年回答:我们不怕走烂脚底,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怕就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这首诗生动地说明,这种力量不是别的,就是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是靠着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路线,靠着广大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才成为理想的化身,中国的希望,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 历史的瞬间 这幅照片,拍于1939年的联防司令部,照片上的毛泽东穿着打了补丁的裤子,神情自若地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的干部作报告。毛泽东很善于演讲,当他正扳着手指一、二、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师吴印咸同志按下了快门,为人们留下了这幅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他将这历史的瞬间留传至今,一代伟人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定格。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重重困难,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怎么办?毛泽东问大家:“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共产党人响亮的回答。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在边区展开了。在那自力更生、共渡难关的日子里,毛泽东以身作则,他不仅亲自下地种田,而且还带头勤俭节约,每月只有5元津贴费和3元菜金,住窑洞,吃小米,穿粗布衣。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来临了,战士们都穿上了又暖和又整齐的新棉衣,可主席穿的依然是那件已经穿了4个年头的旧棉袄,两个胳膊肘上也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当毛主席穿着补有大块补丁的衣服到中央各部门和马列学院、抗大等单位开会、讲课时,同志们都很有意见。纷纷批评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负责任,警卫员满肚子委屈。同志们的意见反映到中直管理局,管理局领导认真研究后,到沟萍布店扯了几尺蓝丝布,给主席做了一件新棉衣。 棉衣做好后,主席说什么也不肯穿,警卫员贺清华灵机一动,干脆趁主席休息的时候,把新的送进去,旧的拿出来。主席起床后,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棉衣,床边却放了一件新棉衣,便在窑洞里呼唤警卫员,几个警卫员紧张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进去。主席唤起名字来:“贺清华!”没有办法,贺清华只得硬着头皮进去。“这是哪儿来的?”主席指着棉衣问。贺清华低着头说:“是,是管理局给主席做的。”主席生气地说:“为什么?我有棉衣穿,为什么要缝新的?”贺清华连忙解释:“主席,我想把你那件拆洗一下,结果拆下来洗时,一搓烂一块,一搓烂一块,等洗干净再去补的时候,那布真的是缝不起来了,实在是糟得连针线也挂不住了。”主席看着贺清华无奈的神情,说:“那你说怎么办?”贺清华赶紧说:“主席,已经做好了,你就穿上吧。”“那不行!”主席严厉的说,“这样吧,你去把这件退回去,给我领一件和战士们穿的一样的粗布棉衣。” 一代伟人,朴素浑如田舍翁,才使摄影大师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吴印咸老人为这幅照片取了一个普通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那就是艰苦创业! 毛泽东和小青马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一匹昂首挺立、雄姿勃发的白色骏马。这匹马满身白毛中杂有少许斑点,首尾长187厘米,高132厘米,它四蹄直立,马头高昂,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好似正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一旦抖动缰绳,便扬蹄而去。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时骑过的小青马。 当时,中央机关还没有汽车,中央首长外出时,总是要骑马或步行,为了给主席物色一匹好马,中共西北局派人到三边草地去选购,马由几位回民兄弟送到延安后,中央办公厅派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去验收。一匹是小青马,另一匹是白嘴头的小红马,据送马的老乡介绍,这两匹马属川马品种,个头虽小,但力气大,走起路来平稳,速度快,性情也温顺老实。贺清华分别骑上跑了几圈,果然不错,于是将小青马留给了毛泽东主席,小红马留给了周恩来副主席。从此,小青马成了主席工作上的好帮手。 每当我们看到这匹马,就仿佛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1947年。这一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部23万兵力向我陕甘宁边区发起了重点进攻,当时我驻守边区的部队只有2万多人,而蒋军则十倍于我,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毛主席于3月18日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这时候,小青马成了主席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次马掌掉了,主席硬是坚持徒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了;小青马也似乎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每次都要等主人坐稳当以后才迈动四蹄,既灵敏又稳当。说停就停,说走就走。 主席骑上这匹骏马,越过座座高山峻岭,跨过条条大河深谷,穿越高原战火的烟尘,挥鞭指点万里江山!40天内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打得胡宗南部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转战陕北期间,主席行程1000公里,12座县城,上千个村镇,在毛主席乘坐的这匹小青马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时光似流水,岁月如穿梭!转眼间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小青马同它的主人一起来到了中南海,小青马的历史使命完成了。然而,主人并没有忘记它的功劳,将其以军功马的身份送往北京动物园由老红军周根山饲养。随着岁月的流逝,马的岁口渐渐增大,小青马的毛色由青变白,成了一匹小白马。后来,据动物园的档案记载,1962年小青马临终时,向着主席居住的中南海方向长嘶三声,伏地而亡。似乎最后向主人告别说:“我去了,多保重!”皮被制成标本,1964年运回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外展出。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小青马仍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光荣的历史,向每一位观众讲述着当年毛泽东扬鞭定乾坤的峥嵘岁月。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求一则延安红色故事.....拜托各位大神

标签: 大神一则延安
延安有哪些景区有爱情故事
« 上一篇 2023-01-26 17:41:07
延安后生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 » 2023-01-26 17: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