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中共中央指示在陕甘宁边区率先开展拥军爱民运动。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驻延安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作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工会于同年2月23日作出《关于拥护抗日军队的决定》,山东军区、115师随后作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此后,“双拥”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政军民空前团结的局面。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在参军运动中,适龄青年响应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组织的号召,争先恐后,踊跃报名,有10多万青年参加八路军。许多村庄出现“送子参军”、“送郎参军”、“兄弟争相参军”、“村干部带头参军”以及青年戴花跨马入伍的感人场面。八年抗战,沂蒙军民同日军、伪军作战4万余次,毙、伤或俘虏敌军25万余人,缴获火炮500余门、各种枪支200余万支。在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沂蒙人民无怨无悔地爱党爱军,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精心照料革命后代、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人民在战争中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车轮滚滚,担架如林,前送粮弹,后运伤员,放哨带路,看押俘虏……与人民军队共御外侮、众志成城,为抗日战争胜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 每当战斗间隙,战斗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战士们积极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为人民群众从鬼子手里抢回粮食,帮助群众挑水送粪;劳动休息时,指战员们教儿童识字、唱抗日歌曲,并帮助村庄建立儿童团、民兵连、识字班等群众组织;帮群众干活时,指战员们自带干粮,不要任何报酬。部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你知道抗战时期涌现出来的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