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原生家庭,似乎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原生家庭,是原罪,是一个人人格缺陷的根源。
在《奇葩大会》舞台,马东曾经问武志红老师:“是不是我们长大以后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那么严重吗?”
武老师非常笃定地说:“很严重。”
2.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稍有不顺就怪童年,童年不背这个锅。
接下来,谈谈我的观点:
一个缺爱的原生家庭既可能培养出自卑、冷漠、爱无能的孩子,也可以走出充满热情、自尊自爱、且懂得爱别人的孩子。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分水岭。有人因为原生家庭心怀愤懑,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但也有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擦拭掉不良的烙印,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赢了回来。
1.有个亲戚家的小女孩,名叫小西。
有一次,她独自在沙堆玩耍,不小心扑倒,嘴唇出血了。
西妈黑着脸先是一阵痛骂,推搡着,要她漱口,然后喷西瓜霜。
受伤的孩子显然不满妈妈的吼叫,一边哭喊着“不要”,一边向爸爸求救。
西妈顿时暴怒,强硬夺过孩子,两人反锁进房间。接着,里面传来歇斯底里的骂声、巴掌声和孩子的哭喊声。
后来,孩子逃出来哭着冲向爸爸。
“小西,你这样我不要你了,你走!”西妈站在门边咬牙切齿。小女孩吓得瑟瑟发抖,死死抱住爸爸,大哭不止,她的妈妈则紧随其后,继续巴掌相加……
鸡飞狗跳之后归于平静,四岁半的小女孩讨好地赖在妈妈身边:“妈妈,你真漂亮,妈妈,我听话。”西妈颇为得意。
在我看来却是心酸。若换我,孩子受伤回来,一定先安抚,我会告诉他:“我想你一定很疼,妈妈好心疼。”然后告诉他赶紧漱口清洁伤口,避免感染。
处理完以后,再一起回忆如何受伤的,引导他以后要如何小心保护好自己。
西妈挑着眉毛不以为然:“没用的,她跟她爸爸一样的,好好说话不听,一定要凶才会怕。她从小都这样,伤口不马上处理第二天就会发烧,所以不打不行的。”
我微微一笑,闭嘴了。世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大家理念不同,话不投机,不必勉强。
2.这位妈妈,有个怎样的原生家庭呢?
听老人们说,当年在农村都是产婆接生,她的妈妈生她时难产,但令人匪夷所思地是,这位九死一生的母亲见到她的那一刻,没有悲喜交加,没有喜极而泣,而是冷漠地说:“不要了,扔掉吧!”
她的外婆不舍,抱回来养在身边。而出生时的这个插曲却不断地被人提起,她从小就听过,应该免不了心伤。
她有一位极其强势、性格暴戾的母亲,怨天尤人,对孩子非打即骂。她小学没毕业就主动辍学,她说:“学不进去,只想快点长大,离开这个家。”
她十几岁逃离似的,外出打工,交男朋友,20岁就嫁了人,早早生了孩子。然而生活并没有好起来,总是听她抱怨丈夫没用,不会赚钱,后来夫妻越来越频繁争吵,直至大打出手。
离婚那年她才26岁,我曾试图帮助她尝试另一条人生路——自立自强的路。我从简单的电脑打字开始教她,在城里帮她找了份工作,结果她只干了一天就跑了回来。
她仍然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男人身上,她急着去相亲,几个月后就嫁给了现在的老公,这位先生性格忍让,我们想也许她可以幸福了吧?
可几年后的生活,仍然一地鸡毛。她因为原生家庭心怀愤懑,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最终活成了自己最恨的模样,却不自知。
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你远征归来,船里满载的是悔恨。
——伊洛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3.
事实上,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有意义。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找回来。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蔡少芬有个嗜赌成性的母亲,当她通过香港小姐出道之后,就一直被母亲当成赚钱的工具。她也抱怨过命运不公,但她不断地努力,后来嫁给张晋,活出了人人羡慕的模样。
马天宇5岁时痛失母亲,爸爸离家而去,亲弟弟被债主抱走,因交不出3块钱的费用辍学、放羊掏粪端盘子吃了无数的苦。然而,在他成名后,当爸爸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选择了原谅。
心理学上说:只有承认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正视它,接纳它,才能与过去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与父母和解,最终才能与自己和解,才能使自己不再受伤。
《都挺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什么样的家庭,会养出缺爱的孩子?只要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关爱,内心就会缺失爱。
不好的家庭——忽视、暴力、虐待……,孩子肯定缺爱;
哪怕是表面上充满爱的好家庭,父母的付出如果不能与孩子的需求同频,孩子仍然可能缺爱:
1.有些父母拼命挣钱,以为给孩子最优渥的生活,花大价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就是爱,却因为忙于事业,缺少有效的陪伴,让孩子心里的洞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孩子的价值观:金钱至上!
2.有些父母的爱密不透风,“我都是为你好”,事无巨细地关注,剥夺了孩子自由的内在成长。同时,父母对孩子要求极高,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要饱受以爱为名的亲情挟持,内心饱受遣责。
缺爱的孩子,有什么表现?1.童年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断地尝到失望的滋味,从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有些人把安全感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却怎么也填不满内心欲望的沟壑;
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活成了自己的保障。
2.童年缺爱的孩子,大多自卑,内心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潜意识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他们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然而即使已经很优秀,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渴望被爱,又拒怕爱不能长久。
于是,不断地测试身边的人,不知不觉演变成了控制欲,自我折磨,也彼些折磨,往往亲手把幸福推得更远。
3.童年缺爱的孩子,总是讨好每个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失去自我,没有个性的人,往往不真实,不生动,也不可爱,也不快乐。
自己走过的弯路,就别再让孩子重蹈复辙啦!最近才看了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颇为揪心。
电影中的母亲,为了生存和孩子的学费,毫无尊严的挣扎着,困苦和粗砺的生活把她变得暴戾无比。唯一的女儿被她骂作“赔钱货”,一次又一次,当女儿鼓气勇气想要向她求助,都被她生生切断了“沟通通道”。
于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独自一人,忐忑不安地去医院,当得知检查结果,她崩溃到泣不成声。她自卑、敏感,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内心在这种恐慌中不断煎熬、没钱继续治疗的无望、被同学恶意散播流言、被语言暴力,甚至被残酷欺凌,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倘若母亲能多一些关心,少一些责骂,不把她“向外推”,女孩的人生会改写,有些伤害本可以避免。
“苦得久了,都不知道甜是什么。仙人掌做不了花,没办法让人捧在手心。”
“悲伤就像一条大河,或许会吞没你,但也能,带你去梦想的远方。”
身为父母,不断地觉察与自我修复,就是为孩子创建更好的原生家庭觉察,能让我们避免抱怨命运、抱怨父母,而是反观自身: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导致了目前的一切。
别人是不可控的。但对自己的行为方向,我们一直都有掌控权。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保持自我的成长。
我们可以尽力不把原生家庭的烙印,传给到我们的孩子。
让创伤,到我为止。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在缺爱的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