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所以就学生的学习来说,尤其是语文学习,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首先,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可能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其次,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第三,“情者,文之经也。”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尤其是优秀作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体现着作者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应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等教学方式,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于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并理解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感情是写作的动力和催化剂,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于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都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很”、“十分”等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生就会说出“心跳加快”、“气喘吁吁”、“总也坐不住”等感受。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其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应该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及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教师应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其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自我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如《背影》、《行道树》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人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充满激情,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设置情景,以情动情,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到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使其上升为理性思维。如:《纸船----寄母亲》一文,教师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先声夺人,让学生深切的感受浓浓的亲情,再补充介绍人物经历及背景材料,增进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思亲之情的理解,最后联系生活,体味琐碎生活中母亲的点点滴滴,懂得平凡中蕴藏着伟大的爱;《春》,教师可调整教学时间,在仲春时节教学,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观察身边的春天。课堂学习可配以音频朗读画面,让学生初步感悟春之美丽,然后动情描述春天的景物,加深体验,最后配乐自由朗读,以强烈的感情激发学生思考 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这样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人们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下能相互感染和影响。教材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教师课堂上的情感都能感染学生。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麼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户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敬,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激昂高涨的情绪,决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故事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怎样发挥人的赶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