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找个作家提供一个83岁老人一生真实的经历(感人)qq 1516949828

80岁老人靠捡垃圾为生 17年收养42名残疾孤儿 --------------------------------------------------------------------------------//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1:53 新华网 《经济半小时》播出节目《捡来的孩子》,以下为节目内容。 前段时间我们栏目播出了一期叫做《捡来的孩子》的节目,节目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靠捡垃圾为生的八十多岁的陈尚义老人,老人在17年间先后收养了42个残疾孤儿。节目播出之后栏目组的电话不断,有的观众想领养孩子,有的观众想去看望他,有的观众想汇钱给老人,他们都很想知道这一家十口未来的命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栏目记者第二次前往定西采访。 见到记者老人非常高兴,他说家里一直很冷清的电话这两天却突然响个不停,昨天直到晚上9点多钟还有人打电话来问候他,老人心里觉得很温暖。老伴儿张兰英这几天也非常高兴,因为有慈善人士刚刚资助她做完了白内障手术。 正当我们采访的时候,邮递员来招呼陈尚义老人,又有汇款单到了。记者看到汇款单有来自北京、江西、河南、青岛、江苏、深圳、乌鲁木齐、新疆等全国不同地方的。老人说最多时一天收到了十六张大概有十、四五万元的汇款,捐款最多的一位观众给老人寄了十万块钱。 老人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汇款单上那些祝福的话,一个人呆呆的站在院子里。 看着爷爷手中厚厚的一摞汇款单,孩子们好奇地围在一起,他们知道爷爷奶奶很高兴,但他们似乎并不知道这笔十几万的钱对爷爷奶奶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惊讶的是,他们表达此时心情的方式竟是静静地流泪。 老人说要用这些钱给孩子们修房子,这种想法很长时间了,他没想到那么快就实现了,钱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也许是吃饭穿衣生活的一种保证,而对于老人来说,这一笔钱有很多意义,他们底气足了,能理直气壮地做好事,能让一大家子人过得更好了,能让孩子们有些依靠了,我们真心地为这一家人感到高兴。而老人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节目播出几天后,老人给我们打来电话说晚上睡不着觉、有些害怕,因为当地政府正在说服老人把孩子们接出小院儿进行接管,老人说话的时候很激动,这让我们很不放心。 老人说:“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头昏。害怕人家把孩子抱走了。” 记者说:“孩子们放在他们那儿也许会比在家的情况更好。” 老人:“不好,那肯定不如在咱们这好。” 记者:“您的顾虑是什么呢?” 老人:“我的顾虑是养娃娃的人对他们没有爱心。” 记者到达定西后的第四天由派出所、民政局、救助站各部门干部在内的联合工作组来和老人商量领养孩子的事。 定西市安定区民政局局长贵天成对才人说:“你八十几的人了干不动了,你们两个老有所养不靠政府?” 老人说:“不、不、不。” 贵天成:“这个事情不靠政府?” 老人:“不靠。” 区民政局的局长贵天成是这次解决陈尚义老人收养孩子问题主要负责人。 他说:“现在我们必须要严肃按法律执行。” 当地政府最近在一点点地努力和老人商量,帮老人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是如何做工作的? 从99年开始,政府开始发给两位老人每月57块钱的低保,并且还在近几年联系了国际慈善人士来资助老人每个月每个孩子80块钱的生活费,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林来燕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安排了给孩子们逐一进行治疗,而且当地妇联残联和很多学生还组织了献爱心的活动。老人的生活状况比以前捡垃圾养活一大家子的情况是好多了,但是自己不符合寄养法,不再有资格收养孩子成了陈尚义老人现在面临的现实情况。 节目播出后,6月9日一早当地就由民政部门牵头成立了联合工作组。 定西市民政局局长满涌泉:“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这么关注。” 6月13日工作组第三次来到老人家,而老人的坚持让工作组的负责人贵天成很头疼。 记者:“在给老人做工作时你们遇到的最大因难是什么?” 贵天成说:“一是他对孩子长期抚养有了很深的感情,另外老人说,前几年你们怎么没管,现在新闻媒体监督了你们才来管。” 记者:“领回这些孩子之后,你们准备怎么抚养他们,有住的地方吗、谁来照顾?” 贵天成:“政府会拿资金出来聘请工作人员。” 记者:“现在雇了吗,孩子们住哪儿?” 贵天成:“现在还没雇人,正在找住的地方。” 按照安西民政局的说法,根据民政工作的分工,收养孤残儿童本来应该由福利院负责,但由于定西没有福利院,所以才把这项工作交给负责收容和救助工作的救助站,而救助站也说自己无力收养,所以又找到陈尚义老人。但是,定西市真的没有福利院吗?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份办公经费的支出表。 在这份表上出现了福利院三个字,而且这个单位每个月都有电话费的支出。定西市不是没有福利机构吗?那么福利院又是什么单位呢?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下属单位的呢?” 定西市民政局局长满涌泉:“十来年吧。” 记者:“现在这个福利院里有几个工作人员?” 满涌泉:“这个科室目前有5个人。” 记者:“这5个人现在负责什么工作?” 满涌泉:“实质性的工作就是那个院子得有人看着。” 记者来到了满局长说的那个得有人看着的院子,十年前建成用来做定西市的福利院的一幢面积不小的三层楼房,有五个固定编制的职工。但满局长告诉记者,十年来这个福利院几乎一直空置着。 记者:“现在这个福利院需要多少启动资金呢?” 满涌泉:“十万元。” 记者:“咱们是拿不出这些钱吗?” 满涌泉:“拿不出来。” 因为拿不出十万元钱,定西市的福利院十年来始终没能正式启动。据记者了解,2004年定西市民政局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8000多元,五个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超过了4万元,将近是福利院启动资金的一半。一边是福利院没钱启动空置在这里,另一边是救助站在积极打报告要求下拨资金,为接管陈尚义老人的这些孩子四处寻找可以居住的地方。 记者:“房子很难找吗?” 贵天成:“那当然很难找了,如果好找的话以前政府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现在看了几个,已经和街道办联系,有一处地方还可以,但还没定。” 记者:“面积多大?” 贵天成:“大概300多平米。” 目前定西市民政局已经同意救助站再花钱租一个地方,用于安置陈尚义老人收养的8名孩子。定西市的领导也告诉我们的记者,虽然定西是个财政困难的贫困地区,但他们都会特事特办,拨款为孩子安个新家。而那个空置的福利院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除此之外,我们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另外一些奇怪的事情。 在定西市安定区财政局,记者了解到区财政每个月都为这些孩子拨付了相应的生活费。 定西市安定区财政局副局长孙学仁:“我们按照每月每个孩子230元的标准给的生活费。” 在财政局记者看到了一份红头文件,上面写着从2002年起儿童福利院公费收养人员生活费标准由原来的160元提高到230元,享受这项福利的就包括陈尚义老人收养的这些孩子们。 局长孙学仁:“这是区里拨的专项资金。” 孙学仁副局长告诉记者,由于定西没有福利院,所以这笔钱他们每次都拨给了救助站,然后再由救助站转交给每个孩子。但在陈尚义老人家里,记者了解到,他十多年来收养的这些孩子,从来没有领过230元钱,甚至连160元钱都没有拿到过。在救助站记者也看到了陈尚义老人最近一次替孩子们签字领钱的记录,救助站每月给每个孩子发放的生活费是74.5元。 定西市救助站站长张荣华:“就是74.5。” 记者:“从哪年开始?” 张荣华:“我是1985年调来的,从调来就这么执行。” 在救助站记者了解到,财政每个孩子每月230元的经费是足额拨到救助站的。但由于救助站的办公经费太过紧张,所以它们不能保证把这230元钱都花在孩子身上。 张荣华:“用于抚养这部分残疾儿童和我们救助管理还有公共经费。” 张荣华站长告诉记者,2004年他们区的孤残儿童共有29名,为此财政以每人每月230元的标准共下拨抚养费8万元左右。但以74.5元的标准,每年的支出是24000多元,还不到这笔经费的三分之一。那么剩下三分之二的钱究竟又去了哪里呢?张荣华站长并没有给出记者答案。但记者注意到,尽管救助站是个经费紧张的单位,职工却有许多补贴,在他们的支出帐目上,记者数了数每个月发给职工的补贴种类达到了10种,其中包括菜篮子津贴、岗位津贴等一系列的开支。让记者感到疑惑的是救助站一直声称经费困难,以致不得不挪用孩子们的抚养费而用于办公费的支出,那么发这些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的钱又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就此问题询问了当地财政局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孙学仁:“我们只保证了中央一级的工资发放也就是基本工资,像菜篮子补贴、岗位津贴、电话费的补,都没有资金落实。” 据记者了解,救助站除财政拨款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创收途径,既然经费困难,财政并没有给他们发补贴,但为什么他们却能照样给职工发下去呢?这个问题连财政局局长也说不清。 孙学仁:“这个资金我也说不清。” 孩子们的抚养费少了三分之二,究竟去了哪里,成了一个谜,而财政没有给救助站发补贴,但他们却照样能弄到钱发补贴,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这似乎也是一个谜。但从230变成74.5,这笔专项经费被严重地挪用了。救助站的情况又怎样呢?他们现在的条件是否无力抚养孩子呢?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先后5次来到救助站,没有见到过被救助人员,所有的救助室都是空荡荡的,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在用于救助的床上休息。 从2000年开始救助站的救助人数逐年下降,尤其是2003年由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为救助的性质以后。我们在救助站的救助人员登记上看到救助站的救助人数由2000年的144人减少到去年的104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只有8个人被救助,而救助站现在却有13名工作人员,超过了被救助对象的数量。 记者:“有没有想过把救助站改造成类似福利院这样的机构呢?” 张荣华:“这是我们业务范畴以外的事情,是上级领导考虑的问题。” 记者:“那你们的顾虑是什么呢?” 张荣华:“我们的顾虑就是我们欠缺场地和设施问题,我们不具备这种条件。” 也许正是考虑救助站的这些困难,陈尚义老人并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 显然,这次民政部门和救助站是要下决心把这批孩子接管过来。他们认定,在财政的支持下,目前存在的资金困难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而他们也并不怀疑自己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记者:“如果谈一次、谈两次、谈十次老人仍然不同意怎么办?” 贵天成:“那我还得反复做工作。” 记者:“怎么做工作呢?” 记者:“谈嘛、谈心嘛、讲咱们的政策嘛。”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对陈尚义老人这个特殊的家庭,当地政府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对于陈尚义老人过多收养孤残儿童不符合有关规定的问题,当地政府也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实很多本来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过去被闲置了,现在仍然被闲置着。定西是一个贫困地区,如果救助站和民政部门能够从申请新的财政拨款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资源,也许妥善安置这些孩子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财政富裕或者贫困,有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把钱花在刀刃上,给需要救助的孩子雪中送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来源:经济半小时)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找个作家提供一个83岁老人一生真实的经历(感人)qq 151694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