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你的粉丝过万,认证加V,收益已经很大了。阅读量的问题还有机遇的成分,不能刻意追求。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再说收益吧,有经济收益,还有社会收益,政治收益,名誉收益等等,一个万人迷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明星了。这些收益虽然没有经济收益直接能进行交易。但是,有很多收益是花钱买不到的,比经济实惠有价值的多。知足常乐,其实我知道你也是故意这么一说,让大家明辩是非的。我也正好借题发挥一下,我们相互成就一下,这就是上头条的价值和意义。感谢信任,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这三句话出自《论语 泰伯》,内容虽然简短,却是孔子在阐述了他确定的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诗、礼、乐,并且指出这三者对于受教育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言行,使人在社会上站立;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按照传统观点,孔子的教育内容有“六艺”、“六书”之说。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乐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射是射箭,属于军事武功;御是驾车,也是军事武功;书是刻字,即写字;数是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是“六书”。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儒家经典。“六书”是孔子亲手编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之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六项教育内容中,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礼教和乐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他认为,学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世间万象,可以团结众人,可以讽谏上级,近处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处可以用来事奉君主,并且还可以知道一些草木鸟兽的名字。总之,学诗不仅可以培养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还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因此他曾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
礼是做人行事的规矩和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他也曾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无比强大的,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不仅精能音律,而且亲手整理《乐经》,并时常被优美的音乐所感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不知肉味”。可见,乐教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时至今日,文学、音乐以及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一大批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语言和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可惜的是文学教育的这一功能发挥的并不好,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关注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淡化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国家法律,干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音乐教育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专职音乐教师,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孩子们只好跟着录音机听听乐曲、学学唱歌。
诗教、礼教、乐教从小处看好像是三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们关涉智育、德育、美育三大教育内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德性,学会生存的技能,尊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智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大量的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更为重要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顾此失彼。有德无才固然不好,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贡献,但总比有才无德对社会造成危害要强,而美育恰恰能够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从教育领域转到情感领域问答,阅读量却持续走低,开通收益也是遥遥无期,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