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民生新闻特征

民生新闻有其独特的四个特征,能让受众最大限度地从新闻中得到“实惠”:一、题材选择上民生内容“民生”无小事,新华社播发的《12道民生考题待解》,总结了民生新闻的12大主要内容,基本上能涵盖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它们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还有的学者把民生内容归纳为10个字:“衣食住行用、安教医乐理”。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以小见大,从老百姓身边小事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点上做民生新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为可喜的是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把“民生”单独列为报告的一条,也即第八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更进一步显示了国家高层领导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关注民生,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也正体现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都市报道》等一大批民生新闻节目正式报道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例如10月28号《都市报道》有关津城强雾对出行造成影响的一组全方位报道,十分贴近市民的生活。二、报道立场上平民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用老百姓的眼光来观察新闻。站在百姓的立场,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是《都市报道》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其他很多民生新闻节目的亮点。民生新闻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俯视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的报道方式,转而采用“平视”的角度来报道新闻,把政治色彩降到最低点,从而赢得了老百姓的赞美。传统新闻带有的那种“上情下达”,带有说教式的功能,离老百姓的生活似乎太遥远,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的到普通百姓的认同。普通百姓需要的是于自己站在一起的记者,而不是被记者“俯视”报道。三、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在传统的新闻中,报道的主体通常是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社会精英等,而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形成一种新闻报道中典型的“官本位”。而民生新闻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局面,使得新闻报道的理念有官本位向民本为转变。民生新闻记者在判断一个新闻的价值时,注重百姓的实际需求,“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会更多地出现在新闻中。把普通百姓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民神新闻的“民本意识”例如《都市报道》曾报道的有一处卖干果的地方,价格很低,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市民的消费。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五中全会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再到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显示了中央高层对民本的高度重视。其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民生新闻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2003年的“非典”事件触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变革,媒介话语权逐步下放,百姓对重大事件的知情权的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新闻传媒事业的改革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紧密相联。新闻媒体不再完全是宣传说教的工具,而是给普通民众留出一定的话语空间。像电视台惯用的“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民生新闻这种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实现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民生新闻中强调让老百姓来说话,让老百姓通过对社会事务发表意见最终形成公共意见的做法,是“民众话语”的集中体现。有学者曾对南京和成都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统计发现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50%,其中有的甚至高达80%。普通市民的话语权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得越充分,越能形成媒介的公信力,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总体来说,《都市报道》已形成了自己的播报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综观节目,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1、民众话语权体现的不够充分,民众参与程度不够;2、负面新闻、批评新闻少,舆论监督力度有待加强3、作为“软新闻”的民生新闻节目中,一般情况下不宜出现国内、国际新闻中属于“硬新闻”的时政新闻,否则给人一种本市新闻不够,其他新闻填充的嫌疑。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民生新闻特征

标签: 特征新闻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