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知道吗?你又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了,既然,你那么关心和在意他,为什么不把你对他的关心直接告诉他呢?告诉他:感谢你一直站在我身前为我遮风挡雨,我们是两个互相支撑的个体,你给我支撑,我也会给你支撑,我们是相互依偎着。相互搀扶着走完人生的,所以,让我一起来分担好吗? 关于你不能专心做一件事和不自信,我建议你,将你的目光从你男友身上移开些,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需要你在乎的除了你的男友还有你的父母、朋友、学业...
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要把心态放正,你这样是解决不了任何事的。期末了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吧,希望你考个好成绩。我可是从来没有挂科的哦。
一、作家富豪榜 核心:“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郭敬明成中国作家首富。 细解:该榜单一经推出,旋即成为年度火爆的文化事件,并引发多种话题,其中一种声音比较响亮,成为主流观点,说该榜为作家正了名,因为群众一向以为当作家就得准备饿死。 郑渊洁还感谢该榜让作家搞清了自己的收入,以免被出版社欺哄。说这个“作家富豪榜”是娱乐也好,说它是“恶搞”作家、文学也好,说它展示了文学和作家的商业市场价值也好,总之,这些种种相左的意见、观点产生了诸多效应,也引起了大众的思考。 二、余地之死 核心:诗人余地在家中割喉自杀身亡 细解:“站在山顶,风从东边吹来,太阳劈开乌云。 过了很久,他奋力张开双臂,向着天空发出一声呐喊。 曾经,他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余地诗歌作为文化界的两大事件,作家富豪榜和余地之死没有任何联系。但我所想到的是,如果余地生前也能够如这些上榜作家般富有和风光,得到足够多的赞扬与鼓励,或许能够阻止死神那么快地找到他。 问题在于,曲高和寡的余地作品取悦不了当下的大众,更讨好不了盯着畅销榜的出版界。余地作品般受到市场冷遇、郭敬明般受到市场追捧,终是市场的两级,属于极端现象,不影响主流文学在文化市场在其固有的轨道上运行。 三、80后加入作协 核心:80后作家纷纷加入各级作协 细解:9月底,中国作协公布了新增的439名青年会员的名单,其中包括了10位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家。张悦然、郭敬明、蒋峰、李傻傻这4位广受关注的“80后”申请者全部正式加入中国作协。而郭敬明正式成为作协会员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发了文坛争议。 身为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的作家陆天明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郭敬明入作协,是对作协的侮辱。相比之下,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的说法算是客观:我个人为什么投他的票呢?我觉得法院判决的“抄袭事件”,他只赔了钱没有公开道歉,这是不应该的。郭敬明对法定的认定结果应该服从并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但是我觉得,其一,看一个作家,要看他的全部作品,不能因为他有一部作品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作家身份;其二,对年轻人是要给他时间反省和纠正错误的。我们的态度就是:第一,他的入会是符合程序的,他的全部作品是符合条件的;第二,抄袭是不对的,不完全履行法院判决,更不对;第三,我们相信他会珍惜作家的声誉,会改正错误。 四、故宫星巴克事件 核心:在故宫内开星巴克咖啡店遭质疑 细解:2007年初,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博客中指责星巴克咖啡将其分店开到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因为“故宫是中国几千年最辉煌文化的载体,就是中国的象征”,芮成钢说,而星巴克则是来自美国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代表符号”。这立刻在公众中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 进驻故宫七年的星巴克,最终在经历了一场公共关系危机后宣布退出。巴克事件暴露了部分国人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文化身份上的深层焦虑。出于对母体文化和民族利益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一些“精英们”希望通过复兴和重建本民族文化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来重塑身份,找回自身独特的存在尊严。 五、《第一次心动》停播 核心:重庆电视台的选秀类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广电总局叫停 细解:《第一次心动》于2006年创办,当时的主旨是为了互动连续剧《第一次心动》进行演员选秀,而当时该节目最大的噱头是张国立参与执导这个电视剧。 2007年,《第一次心动》选秀继续举行第二届,一开始就“负面新闻”不断。先是节目的官方网站上爆出张国立“患重病”的消息,之后张国立公开驳斥并点名指出该节目恶劣炒作。随后,该节目又爆出“导演为同性恋,借节目对选手进行潜规则”等负面新闻。广电总局重拳出击叫停《第一次心动》的理由是: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在评委选择、比赛环节、评委表现、歌曲内容、策划管理和播出监管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失误,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六、国产剧《士兵突击》走红 核心:这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细解:这是中国电视剧较为罕见的引发社会全面反思的现象,借由互联网的传播,它的效应被迅速放大。 《士兵突击》记载了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一个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由于故事和人物的纯粹,剧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完全是男人的情感世界――意气飞扬的军旅生涯,生死与共的成长岁月。 并不复杂的故事,却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纯粹与美好的内涵,电视剧中的军营被认为只是一个载体,创作者传达的其实是简单至极的设问――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许多人的状态是猛醒,开始试图去寻找自己生活中至纯至美的人与事。在更大范围内,各种各样的“突迷”组织纷纷建立起来,他们先后组织了向贫困山区捐赠或建立希望小学的活动。 七、文坛垃圾论 核心:中国文坛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 细解: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炮轰中国文学是垃圾,2007年7月,中国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文坛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 朱大可被誉为中国文化批评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独特的话语方式、冷静的洞察力在绚烂词汇的包裹下,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质感。在“文学垃圾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论调之后,作为对用词有着极强操控力和谨慎心的评论者,他还是选择了“垃圾”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文坛。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争论接踵而至,然而,此热议话题带给公众最多的,归根结底还是反省和思考:中国文坛怎么了? 八、王朔归来 核心:王朔重出江湖再批文坛 细解:自2000年《看上去很美》之后,王朔便淡出公众视线。本年初,王朔携新作重出江湖,畅谈当下文化现象和自己几年来的生活变化,谈话仍是带有攻击性的恣意畅言。 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80后”话题,王朔表示不屑,“‘80后’基本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这帮孙子只知有港台……他们很可笑。……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 痛斥“80后”的无聊,王朔也没有忘记抨击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常常嘲笑的“知识分子”。一面是为公正代言,高度张扬众生平等的观念,一面却对现在的大众文化声色俱厉地加以指责。一面和韩寒“惺惺相惜”,一面又对于许多成名人物进行了尖刻的嘲弄。 九、小波十年祭 核心:王小波逝去十年 细解:往事匆匆十年,仿佛又回到原点,大家仍然还记得一个叫王小波的人。 大家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人。每年的4月11日,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亲朋好友又或“走狗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分析他,解构他。整个文坛会为他在这一段时间显得春天来到。更为讽刺的是,王小波生前若干苦于无法发表的作品,在今天成为了无数书商们疯狂追逐的对象,一版再版,年年销量递增。他的作品已经成了经典,他本人也已经成了大众传媒中塑造的新的超级英雄,他终于等到了他对于那些话语的胜利。 有人说,是王小波的死成就了他,其实我倒觉得是这个时代成就了他。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他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喜剧;我们这个时代讽刺了王小波,而王小波又恰恰讽刺了我们这个时代。 十、《色,戒》百万影评 核心:《色,戒》登陆内地引发万千评说 细解:著名电影《色,戒》在互联网上掀起新的高潮,来自博客的统计数据显示,“百万博友评色戒”已经创下新浪网影评数量最高记录,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在新浪博客上以“色,戒”为关键字可搜索出相关博客文章150万篇,加上百万博友的众多评论,这一数据已成功打破了新浪网影评数量最高记录,而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天10万篇的速度不断增长。 除了“激情”、“床戏”、“删节”、“获奖”、“名导”这些要素,是什么使得一部电影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或许,只有看过电影的人,才知道答案,而答案,无疑有千千万万。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感觉最近生活,工作,感情一团糟,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都快崩溃了,求心理医生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