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小提琴协奏曲》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独奏小提琴奏出非常可爱而温柔的基本主题,带有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忧郁色调。主题的第一变奏在旋律方面进行一番自由装饰,但只用低音提琴和定音鼓伴奏。巴托克为这一乐章所作 的配器相当独特,他只动用圆号一种铜管乐器,但要求打击乐器发挥奇迹般的作用,例如在第一 变奏中,定音鼓就被当作旋律乐器来使用。
  第二变奏把主题分割为若干个独立单位,并同伴奏 中竖琴的绚丽乐句(还有木管乐器和钢片琴)交相辉映。第三变奏相当特别,独奏小提琴音响 因始终采用双音而增厚,节奏型又很强烈、粗野。在第四变奏中主题先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独奏 小提琴只是围绕着它进行技巧性的装饰,一直到这段变奏近结束时,独奏小提琴才重又夺回原 来属于它的这支旋律,并同其他弦乐器进行卡农式的交织。
  在第四变奏抒情的结束之后,接踵 而至的是快速的诙谐性第五变奏,这时,独奏小提琴在滑奏的竖琴、飞驰的长笛、闪烁颤抖的小 鼓和三角铁组成的背景上诙谐地跳跃,音乐的结构至为精致。第六变奏的主题技艺高超地转化 为一支舞曲——独奏小提琴上的曲调这时分解为无数叮当作响的装饰音型,陪伴着它的是弦乐器拨弦组成的进行步调,定音鼓和小鼓改用木槌敲击,也不时加强了进行的效果。
  在这一梦幻 般的段落过后,主题移高八度又在独奏小提琴上重现,它一度同加人进来的三个独奏小提琴、竖 琴和钢片琴交织一起,最后,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的主题片断,把听者带入一个罕有 的美的境界,乐章结束时呈现的这一幻象,确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前面说过,这首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乃是第一乐章的自由变奏,也就是说,这终曲的主题素材,包括曲式结构,直至乐章引子和连接段材料,都源自第一乐章。整个乐章可说是第一乐章的经过歪曲的影像,正如在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和巴托克的《两幅肖像》中那样Q终曲的四小节短引子(用第一乐章低音弦乐器的伴奏音型衍化而成)过后,首先出现的是 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变形,只是在这时,节拍改为3/4,音乐的进行傲然而富于生气,原来的威 本科什风格已变成酷似节奏鲜明的舞蹈性民歌。
  终曲第二主题同样是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变化而来,乐章的展开部也同样可以分成两大段,只是乐章的结尾有所不同。第一乐章在华彩乐段之后只用一个激烈的乐队短乐句作为结 束,而第三乐章的尾声依然是独奏小提琴(简短的华彩性乐句)同乐队的热烈竞奏。变奏是巴托克许多作品的主导原则,像这首协奏曲那样,把同一主题素材放在不同乐章中进行变奏发展,从而形成前后乐章对称的拱形结构,尤其是巴托克曲式结构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首协奏曲广泛运用丰富的小提琴技巧,但其中的巧技并不喧宾夺主,独奏小提琴声部主要还 是以其不停顿的旋律气息,紧密联系着整个作品总的乐思发展。这首协奏曲在1938年底写成,1939年春在阿姆斯特州首演。由于巴托克在1907年间曾写 过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它的第一乐章还是《两幅肖像》的原型),所以新写的这首协奏曲,有时也被称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虽然总谱出版时并没有这样标明。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小提琴协奏曲》体现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