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以及社会的进步,医学方面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疫情的心态也发生着不同的转变,在古代人们一旦发现疫情是非常慌乱的,并且是十分冷酷残忍的,而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待疫情的时候可以说都是非常团结的,并且,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国家的号召,不信谣,不传谣,并且积极地配合检查以及防疫工作。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体质或者是健康指数都有着明显的下降,因为生活变好了,工作压力变大了,使得我们都不爱运动了,所以这时候就导致了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或者是转移。而疫情暴发传染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一旦发生疫情的时候,我们不能慌张,应该稳住自己的心态,沉着冷对的面对这次疫情,并且在疫情当前,我们要做到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疫情。首先是个人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的配合检查和防疫工作,并且自己的卫生条件要做好,出门戴口罩以及尽量少出门不到人潮拥挤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首先个人方面我们要积极的配合,并且我们可以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当中,做好宣传,并且配合工作人员一起到社区或者是基层做好宣传以及防疫工作。至于经济以及饮食方面,不要有太多的忧虑,毕竟国家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不要到处传播谣言以及制恐慌,时刻要保持一颗团结向上以及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够众志诚城抗击疫情,克服这次危机。所以当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慌乱,并且要做到不传谣和不信谣,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这次疫情总是能够克服的
2020年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们因此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生理问题,甚至是持久的创伤性应激障碍。为保护大众的心理健康,提升大众应对疫情的心理免疫力,本文阐析重大疫情下的心理学效应,探讨重大疫情大众的社会心态,分析其成因,以及如何做好心理防护措施,保持大众保持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自身心理免疫力以抵御病毒感染,也对疫情的联防联控,乃至社会稳定,生活、学习、工作秩序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 重大疫情的心理学效应突发的重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而且人们可能会因此出现各种应激反应。例如,疫情暴发初期的震惊、焦虑、恐慌,疫情持久战中的悲观、愤怒、麻木、困惑、心力交瘁感,长期隔离生活的无聊感、无意义感、不安全感、对未来的失控感等,以及有可能相伴而生的睡眠障碍和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等,这些身心问题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大众的心理复杂动荡,产生各种心理学效应,我们应相应做好防疫心理提示。(一)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社会大众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普遍会产生明显的“羊群效应”行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且明显模仿跟从他人行为,从而产生群体性的行为传播和心理传染现象。防疫心理提示:在疫情期间,个体容易在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流言面前,放弃自己原有的立场和主见,不加选择地从各种渠道尽可能地收集信息,无意中助长非理性的跟风行为。大众要理性分析疫情,既要做好疫情的防控,又要防止盲目的偏听轻信,客观分析当前的疫情情况。(二) 心理台风眼效应指离危机事件的中心越远,人们的心理反应就越强的现象;相反,离危机事件的中心越接近,人们的心理反应反而越平静。这就是“心理台风眼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气象学家发现,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剧烈,但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很难进入台风中心区域,因此,台风眼里面的空气几乎处于静止状态,风力微弱。人们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与气象学上的台风眼效应类似的现象――在灾难发生的中心区域,人们的心理反应比处于外围区域者的反应平静。在疫情刚爆发时期,武汉身处疫情的中心“万家宴”举办,武汉人忙着过年,阖家欢乐,身处非疫区的广东大众的焦虑水平远高于身处疫区的武汉大众。防疫心理提示:在疫情事件中,人们对风险与信息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导致人们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心理台风眼使个人产生偏差的判断与决策。因此,大众要从官方渠道准确了解疫情,既要重视这场疾病,也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和理智的行为。(三) 旁观者效应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伸出援手的责任会扩散到旁观者身上,人们施予帮助的可能性会降低。面对疫情,人们可能会产生“反正别人会捐款”、“抗击疾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等想法。人们认为,总有其他旁观者会有所作为,自己就不用作为了。防疫心理提示:在疫情事件中,我们要建立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帮助他人是每个人的责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提升生活意义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四) 幸存者偏差也称“存活者偏差”,指人们很容易接触到灾难幸存者的所言所思,却无法得知逝者的其言其事。因此,只是片面地了解幸存者的信息,会让人的判断出现偏差。形成“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例如,有病人服用某种药物后康复了,也有病人服用这种药物后死亡了,如果只听康复者描述药效,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如果有人告诉你“我出门没戴口罩,也没被病毒感染”,你只听其言而忽略其他未戴口罩者的情况,那就落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防疫心理提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容小觑,我们要全面了解信息,不能片面地拿不具代表性的个例来判断疫情。自己视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不是能力出众的特殊之人,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的患病概率是相同的。3. 重大疫情中的社会心态及成因面对疫情,中国政府进行严格的全面排查、“应收尽收”和“应治尽治”、果断的隔离观察和保护措施、快速的技术攻关过程、及时的信息发布和谣言驳斥以回应社会关切,这些治理疫情本身的努力对大众心态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但重大疫情还是给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大众的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一) 重大疫情中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中国人们除众志成城、凝心聚力的抗击疫情积极心态之外,大众心态还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并随着疫情传播发展、抗击疫情工作的推进、网络舆情热点的发酵及转移、全球疫情的泛滥等不断变化。根据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次疫情中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公众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 信息过载的恐慌心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牵动公众神经,通过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空间表达对于抗击疫情的态度成为公众近来的社交生活常态。由各方媒体扑面而来的新闻报道导致信息过载,“窃窃私语”式人际传递的信息和政府权威发布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又由于信息接收个人的主观性选择,极其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解读误差或信息盲区。这种误差随着自媒体传播不断发酵,将恐慌情绪带入不同群体中,造成较大范围的信息解读误差,进而造成鱼龙混杂、莫衷一是之势。部分大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疫情的变化、确诊和死亡的人数,频繁刷新关于疫情的新闻,甚至转发、传播各种小道消息和负面信息。过度的关注,使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些糟糕的、可怕的画面,如尸体遍地横放等,对有效控制疫情失去信心、悲观失望。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和部分感染者的离世,一些大众会因为过度害怕自己或家人被感染,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一些不全面的报道抓住一点事实,却没有强调其特殊性和极小概率性,从而让人无所适从,导致任何常见的病症都引起人们的过度恐慌情绪。2) 居家隔离的不安心态疫情发生后,国家启动延迟复工、推迟复学等紧急措施,大多数人都居家隔离,尽量减少出门、聚集,降低感染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超常的传染性、破坏性、不确定性造成了个体对于自我生存状态的担忧。人类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生活被按下暂停键,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呆在家里,断绝一切人际交往,从未有过的超长寒假,亲子冲突频频发生,各种青少年的危机事件不断刷屏,大背景的众志成城、全国一盘棋形成的相对安全局面并没有阻碍部分小众因家庭单位、所处行业、生活地域采取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心态健康和心理免疫力,甚至会扩散影响到其他人。3) 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疫情发生后,有些大众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理(代玉启&李桦,2020),也是旁观者效应和幸存者偏差的集中体现。对疫情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估计不够,认为没那么严重,采取轻视或漠视的态度,感到与自己关系不大、离自己很远,满不在乎,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轻易感染,怕麻烦疏于防护或不做防护,有些人还会出现盲目乐观。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远远丢开不管,即使各地采取部分公共安全管制,仍有大众对此视而不见。滋生离我很远的“局外人”麻痹心理。4) 借机牟利的伪善心态值得警惕的是,在本次疫情抗击中,在众多正能量的信息中夹杂着一些商家借机牟利伪善的声音,这与自媒体的社群电商营销泛化有着直接关系。具体表现为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苦痛、恐慌、需求和抵御灾难中的种种感人言行作为素材,加工成为用于类似互联网引流作用的营销网文。例如:语出惊人地预测“新冠疫情或引发粮食危机”的文章现身于各大网络投资咨询机构,微信朋友圈中普及口罩使用方法的文章背后常常是微商兜售货源不明的口罩等等。乘着全国人民“宅家抗疫情”的社会背景,消费需求制造者们利用着疫情发展进程中无助百姓的恐慌、惊惧和焦虑,其所谓的“正能量”往往是浮夸、空洞、口惠而实不至的,常以“假大空”标语口号开头却以“消尔万古愁”某种产品收官,在回应公众的焦虑面前显得十分应景,却或明或暗地藏着精致的利益考量。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疫情社交缺失状况下的心态调节 背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