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高。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不但有助于对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可以对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增强。
2、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有的性格孤僻,有的乐观开朗,有的好动贪玩,有的沉静凝重……,针对众多的个性和性格差异,只能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用关爱来开启他们的情感之门。
3、情感教育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身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教师一定要由衷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钻研教学,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情绪面对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他们看作是认知对象,而且要与他们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尤其在目前部分学生厌学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思想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果说思想教育是以理服人,那么情感教育则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一)树立正确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发挥制度文化育人作用,首要前提是建立一个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个体的需求的学校制度文化,两者缺一不可。相对简单机械强迫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模式从本质上是一种“软”的管理,把学生的学校生活看做是自身生命不可复演的一种经历。通过对人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将学校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内心法则和外显行为。此时,尽管建立许多规章制度,学生不会有压抑感,心情舒畅。因为这样制度出台都是经过学生公认的程序:调查清楚,弄清情况;发扬民主,热烈讨论。这些规章来自于学生,所以符合主体需要,大家就能自觉地维护和执行。这种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相对宽松的环境,制度文化的解释者(或执行者)首先应有平等意识,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选择适当途径,吸取各方面信息,点滴积累;参与交换意见,指导交流,发挥教育者知识经验等方面占有的优势,力求以多角度的思维分析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不失原则而又可亲可爱的学校制度文化。 (二)发挥隐性课程功能,达到育人目的 具体来说,学校制度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借鉴隐性课程实现的机制为学生发展服务。 1.认识导向功能。道德认识是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掌握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灌输和说理,但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影响。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是这种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此间,如文化传统、校园气氛、集体舆论以及教师言行评价的强化,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都将对学生态度和认识的形成发挥着导向作用。 2.情感陶冶功能。学校制度文化若从形式上看,则可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虽说规章相对传统和仪式而言的教育作用是外显的,但它毕竟不同于德育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产生的集中、系统的效果。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气氛的影响,使人与这种环境相互作用,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一种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特别是这种良好的校风和传统),可这种情感的形成尤其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隐性课程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这是学校制度文化发挥作用的最佳方式,因为它替代传统制度文化中机械说理的局限性,温柔中不失刚性的魅力。此间,陶冶作用发挥与制度解释者(或执行者)的主体形象的树立分不开,这与其教师劳动手段主体性决定的。当一切妥帖时应淡化教师作用,更能显示教师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的人格力量。 3.行为规范功能。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 (三)注重方法实效,发挥整体效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制约的因素构成的整体”。因此,运用制度文化育人功能时要考虑方法的综合性问题,来克服教育过程的局限性。学校制度文化,有时是几代人智慧的沉淀,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在学生眼中始终是约束^***的异己的东西。由于学校制度文化存在着由外及内的过程,要使学校制度文化发挥最大效能,必须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学校制度文化,特别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必须与学生思想工作相联系,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其实,执行某项制度的过程也是就某一针对性是件或普遍性问题,反复说理宣传的过程,争取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同。再者,运用学校制度文化的动态与静态管理相结合。学校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特点,一般给人以简单、生硬的感觉,只注重制度文化的静态执行不免有僵化之嫌,再加上执行对象的灵活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既讲求原则又不乏人情味,在动态执行过程中增进执行主体与被执行者的交往,增进理解,放大育人效率。综上所述,从隐性课程角度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及育人功能,具有实践意义,期望发挥隐性课程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功能。 ―――――――――――――――――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如何利用情感教育法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