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我才16岁为什么渐渐变得冷漠,行为渐渐变的很极端?

16岁渐渐变得冷漠,行为还越来越极端是一种心理疾病(冷漠症)的表现。冷漠症是指对外界刺激 缺乏情感反应,对周围亲人朋友冷淡,对事物失去兴趣。表情呆板,性格内向,缺乏内心体验,内心想法丰富丶而流露外部的较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没同情心,不会关心人,无责任感,不愿过多与人交往。这类人的内心深处充满孤独和凄凉,总保持对外界不信任丶不满意的态度,甚至拒绝感动。

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冷漠了。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人格态度

人的成长过程有三个关键时期

第一是0到6岁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岁左右是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第二是11到12岁意志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三是青春期人的性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阶段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独立,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儿童的早期情绪特征就建立在与父母相处的这个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批评和指责,但只要周围的人把爱给予她,就不会让他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如果孩子每天被批评和责骂,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存在毫无价值。在二个或多个孩子家庭中,对待孩子态度的不公平丶不公正,会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不稳定,从而产生敌对和焦虑情绪。孩子开始逃避与父母身体丶语言及情感上的接触和交流,这样冷漠的症状就出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完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更渴望对异性的了解和交往。这个时期的对立态度(坚决不允许谈恋爱丶和异性有身体上接触等)会使青少年产生叛逆和冷漠心里。

如果孩子在这三个阶段得到正确教育和引导,将来孩子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

二社会变革

1 实际交往的真实体验减少了。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前小村子丶大合院的居住环境改变了,吃完饭想找个人唠唠嗑都找不到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往往是由于真实接触丶交流过少造成的。现在大部分住小区的人,即使住同一单元,关了门过各自的小日子。同在一幢楼住了几年都很少打招呼,更谈不上认识了。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距离缩短了,反而使我们的心理距离拉开了。现在买任何东西,吃什么东西,一部手机就搞定,怀念当初买东西还可以还还价格,吃东西配料不够还可以自己动手加一加。亲戚丶朋友好久不见,还能出去聚一聚,现在可好了,一部手机搞定。过年了,手机打开红包搞定。要想见面聊聊,比挣钱还难!

2 集体向个体主义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成就,而减少了对周围人的热心。对个体主义而言,自我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周围的人会被忽视,自然就冷漠了。我们个体的认知丶精力是有限的,个体的认知丶关注占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因此我们也不会过多的消耗自我的精力去关注或关心他人。

三 社会部分群体造成的信任危机。

不得不提2006年轰动全国的“彭宇案”了。2006年11月20日9时30分,64岁的退休职工徐寿兰在赶公交车时跌倒,彭宇刚好从别一辆车后门下车,见状赶忙去搀扶她。后和大家一同把老太太送医治疗,还代付了200元医药费,彭宇之后离开医院。之后事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太及家属一口咬定彭宇是“肇事者”。并把他告上了法庭,索赔各种费用13万元。一审判彭宇支付给受害者40%,共计45876.6元。彭宇不服一审判决。在二审开庭前,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和解协议,双方表示满意。彭宇案的被误读和放大的负面效应,即有办案部门操作失误,也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丶诚信危机的担忧。所以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行为规范,逐步营造互帮互助丶诚信友爱的社会道德环境。

那要想改善丶改变冷漠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从二个方面入手。

一 从个体认知开始

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好的自我认知体系,尊老爱幼,多鼓励孩子们帮助他人,助人为乐。公平丶公正对待孩子,遇到问题多引导,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意志品质。

二 社会要多鼓励正能量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鼓励丶支持好人好事,表彰好人好事。逐步形成助人为乐丶博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缺乏一颗仁慈的心。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我才16岁为什么渐渐变得冷漠,行为渐渐变的很极端?

标签: 冷漠极端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