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短片《包宝宝》,在内容上阐释出对于空巢老人的生活表现,从主题上则表现了中国对于父母子女的关系差异。
首先,在视听语言上面本短片无论是构图还是音乐与剧情发展配合的恰到好处,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到位。
在本片中,母亲对包宝宝无微不至的照顾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对于包子成长的过程中体现中国孩子成长历程,对于孩子来说,小时候与父母的陪伴开心幸福,但在成长时自己的心里变化确又改变巨大,与父母的交流鸿沟也不断扩大,本片中包子在房间与朋友打电话却不愿让母亲听到就是一个代表之一,所以对于亲情而言,中国孩子对于父母来说,长的再大也是孩子,辈分之间的关照也无不体现,但孩子成长之中也会变化,对父母的依赖性渐渐减少,从而疏远父母,直到长大成家立业后才会感受到父母当年是多么的无奈气愤。
但这在中国建国以来,似乎成为了一种精神传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父辈之间相互同情,孩子之间相互理解,这宛然成为了一种亲情沟壑,同辈的理解同情,助长自己的气愤生气,但同时又会理解孩子,孩子也会理解父母。
反观西方,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子女那种个体独立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因为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西方人从不把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过程当做价值附属。
这和西方人的信仰――基督教有关,基督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都要敬畏上帝。因为同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因此谁也没有任何特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这就是西方亲子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也是本片中的主题另外一方面,对于亲子关系的鸿沟似乎只有长大后才理解,但对当时的自己却又无奈,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本片中构图音乐配置恰到好处,随着剧情发展而抓住人物内心的动荡来处理剧情,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但在本片中人物塑造形象方面似乎差强人意,对于中国的老人形象似乎降低品味,不符合观众口味,也影响一部分观众的内心,认为此片是在诋毁中式父母形象。
但在我看来,片子作品没有好坏,一部作品一万个人有一万个评价,某些人看来挺好,有些人则反之,所以,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应该客观的来看待作品的好处与坏处,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加深自己的理解。
有一个男孩喜欢了一个女孩,倾心以待。那女孩有一天对他说:“你不要成天的说如何如何喜欢我,你要是真心喜欢我的话,就把你娘的心掏来给我。”那男孩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就真的把他母亲的心掏了出来,兴冲冲地奔去。在路上他不小心绊倒了,把心摔了出去。这是那心说话了:“孩子,摔疼了吧。”男孩一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对不起你呀,娘!”“孩子,只要你高兴,娘就是死了也高兴啊……”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东西方对待血缘亲情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