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 孔子好学,即使是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易》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习,而且对《易》很感兴趣,读一遍不懂,反复再读,直到读通、读懂为止。 孔子所处的年代,还没有发明造纸,当时的书是用竹片做成的,这种竹片,叫做“竹简”;古人用漆(代替墨水)在竹简上写字,再用皮带子(“皮带子”是一种柔软的熟牛皮做的)把一片片的竹简,像帘子似的编起来。相传孔子读《易》的时候,因为反复读、反复钻研,竟然皮带子都磨断了。断了一次,修好后,又磨断了,再断再修,前后断了多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后来成为一句成语,人们用它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韦”是熟牛皮;“三”是多的意思,是虚指不是实指。
2、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幼年的时候,总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弟兄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去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一人继续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非常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注释:孔子读书见《韦编三绝》;董仲舒读书专心是指他讲学时放下帷帐,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3、“三上”文章
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很少有特殊的不良爱好。在洛阳时,曾经告诉他的下属,说自己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书、史书,躺下时,头就枕在枕头上读小说,上厕所就看短小的辞赋,没有一刻时间丢下书本。我因此对希深(与钱思公同时代的人)说:“我一生中写的文章,大多在‘三上’完成,这‘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更能集中思想写作吧!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语录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介绍几个古人学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