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冯梦龙曾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如何理解“情教”一说?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是冯梦龙在《序》中说,这是他的“情教”观的宣言。何谓“情教”?简单说,“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

冯梦龙曾经在署名无碍居士的《叙》中,说过如下一段话,很能说明其“情教”的本意: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 ’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痛,导情情出。”

《三国志》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说话艺术家充满感情的表演技术,使听众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冯梦龙借此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上推论出通俗小说“情教”的特点和效果。

所以,以“情”立“教”,实际上是对小说的艺术特性和社会功能,有着新的独特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见。“情教”的提出,显然是冯梦龙的标新立异。这种新见,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含:

01 冯梦龙提出“情教”,是由于他看到“情”有强大的陶冶人性、转移世风的力量。他选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男女之情的故事近千篇,编纂成《情史》,目的就在于:

“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情是永恒的,让无情的人看了情爱故事,会产生情,私人的情可化为大众的情,从庶民乡村到家国天下,都能以情相待。

他编撰《三言》:《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一套短篇小说巨著的目的更为明确: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序》)。

而他编集山歌,也完全是为了同一目的“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

的确,所谓“喻世”、“警世”、“醒世”,立足点都在于劝善惩恶。无论是用婉转劝喻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还是大声疾呼使之警觉醒悟,其意图也就是把通俗文学作品当作一具青铜镜子,使读者能“朝夕照自家面孔”(《叙》),通过“情”的感化,从中获得教益和鉴戒。

冯梦龙在《叙》中说:

“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净方便法门,能使顽夫伥子,积迷顿悟”。

他是充分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所以有意识地编撰通俗文学特别是小说,来发挥其“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

02 冯梦龙提倡“情教”,有他明确的针对性,即针对着“浊乱之世”的无“情”社会和无“情”之人冯梦龙在《慌史·有情树》的评语中借题发挥说:

“万物生于情,死于情。人于万物中处一焉。特以能言,能衣冠揖让,遂为之长。其实觉性与物无异……即草木无知,而分天地之情以生,亦往往泄露其象。何则?生在而情在焉。故人而无情,虽日生人,吾直谓之死矣!”

在这段话中,冯梦龙对那种生而无“情”之人,深恶痛绝,直言指斥。他曾以“醒”和“醉”来比喻美、善和丑、恶,他认为:

“忠孝而醒,而悖逆为醉;节检为醒,而淫荡为醉;耳和目章,口顺心贞为醒,而即聋从昧,与顽用嚣为醉”,而且还认为“浊乱之世,谓之天醉”。

与之相对,冯梦龙在《序》中赞美“恒心”:

“心恒心,言恒言,行恒行,入夫妇而不惊,质天地而无怍”,并说若能如此,则“万世太平之福,其可量乎?”

在冯梦龙看来,无情与有情,其中差别是不可等量齐观的,人而无“情”,一切罪恶由此导出,如果实行“情教”,使人们都成为有“情”人,则“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甚而至于“天涯成眷属”。

由于冯梦龙认为“天不自醉人醉之,则天不自醒人醒之”,所以他提出“以醒天之权与人,而以醒人之权与言”。

这里的“言”即文学,担负着“醒人”以至于“醒天”这样巨大的任务,具有着如此重要的功能,说明冯梦龙提倡文学的“情教”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03 冯梦龙提出“情教”,是在一定程度上鄙视或轻视传统的儒家“教化”论的表现,包含有以“情教”取代儒家“教化”论的意图关于儒家的“教化”论,早在《礼记》中曾提到: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经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就是所谓六艺之教。其中特别强调礼:“夫礼,禁乱之所由生”,所以,“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接着,汉儒又制定了“三纲五常”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宋明理学又进一步加以发展,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且在文论领域宣扬“文以载道”说。

对于“文以载道”说,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指出其影响之广大:

“可以说成功了‘文教”,以致“六经都成了‘载道’之文”,它“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

所谓“道”、“礼”、“理”,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指封建纲常,且几乎成为千古不移的禁锢人性、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冯梦龙认为:儒家的“教化”论,目的是教育人们“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总之是要成为所谓“有方之士”即有道德之人,但是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

为什么?冯梦龙指出:一切经书史传虽“著其理”、“述其事”,但“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士大夫和读书人虽受经史熏陶,照办的人却不多;二是“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村夫稚子,里妇估儿,对经史看不懂,不爱好,他们往往:

“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

这样,宣扬儒家“教化”论的经典在最下层的群众中便不可能有市场,而以“情”立“教”的通俗小说便应运而生,并有可能取代经史,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

总而言之,冯梦龙特标“情教”之说,是有其深意的,即:

一面大事宣扬《三言》等补足“六经国史之辅”,一面则又进一步论证通俗演义“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甚而至于从两者的效果对比中,竞说儒家经典的感人程度未必如通俗演义之“捷且深”。

这样一来,冯梦龙的“教化”论即“情教”的作用,比之儒家的“教化”论便无疑高出一筹,以至不可等量齐观了。

回答完毕。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冯梦龙曾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如何理解“情教”一说?

为什么海底捞情感营销如此成功
« 上一篇 2023-01-27 12:26:59
都在谈情感营销,情感营销到底是啥?
下一篇 » 2023-01-27 12: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