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李商隐《乐游原》诗借用黄昏意象,隐藏了怎样的一个情绪?

谢邀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一诗,人们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此诗借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诠诗共四句: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尽黄昏。

其整体意思是:傍晚我心情不太好,于是驾车登上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时近黄昏终究短暂。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登原后能眺望整个长安城。诗的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出出游的时间,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是诗的主旨所在:形式上描写景物:余晖映照,晚霞满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实则寄情于景,愈是渲染景色之美,与诗人的处境形成鲜明的落差,愈能反应出诗人郁闷之情。“只是”笔锋一转,再美的夕阳终究会结束,直抒胸臆,诗人的感慨油然而生。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跃然纸上,一起容铸于黄昏西照之下的景物画面中。诗人此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报负,但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恰恰反应了他的伤感情怀绪。

全诗共二十个字:篇幅短小,语言洗练,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构思精密,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诗人的匠心而折服。

2019年9月16日

黄昏,在中国古诗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们的情感认知里,黄昏多代表悲伤的情绪:

比如思乡之情,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比如孤独之感,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比如兴亡之叹,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而黄昏象征的积极情感,却很少见,大多是与其他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比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比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理解了黄昏的主要意象,再来看李商隐的这首《乐游原》,就相对简单了。要理解这个问题,私以为重点在题目“乐游原”、首句“向晚意不适”和末句“只是近黄昏”这三个重要细节上。

乐游原,是汉唐时期重要的游览胜地,尤其深受达官贵人与文人墨客的喜爱。以李白的《忆秦娥》为代表,乐游原乃历代文人墨客寄托历史变迁和国家兴亡之感的重要场所。尤其那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传达出沉重的历史兴亡之感。那么,李商隐在这首诗歌里登园远望,是否也是为了抒发历史兴亡之叹呢?我们先来看首句“向晚意不适”,诗人内心不快,所以才要驱车登古园。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不适,不是登上古园才有,而是为了排遣这种“不适”,才要登高望远。

那这种“不适”是什么呢?联系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还有自身处于牛党之争的纠葛,“不适”里面夹杂着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尤其空有一身抱负却被政治斗争所耽误的无奈,还有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衰亡之气。而这些,正是诗人想要排遣和化解的东西。那诗人借助黄昏意象,表达的情绪就是这些吗?非也。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深刻涵义。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只是”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表示转折的“但是”,而是表示强调的“正是”、“仅仅是”之意。

诗人驱车登园,看到无限美好的日落景象,内心的惆怅与悲愤一扫而光。这里面,隐藏的是对于岁月的热爱,对于自然的赞美,对于风雨人生不曾浇灭的生命激情。这绝不是岁月迟暮的悲伤论调,而是执着不悔、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李商隐看来,夕阳的美好,正在于它接近黄昏,才能显得如此美丽而多情。这样的情绪,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生命追求。即使垂垂暮年,也不改青云之志,仍然心系苍生,无悔自己这一生所作的选择。

所以,李商隐《乐游原》诗借用黄昏意象,隐藏的是自己对政治志向的执着坚守,对有限生命的无限热爱。或许有过国家兴亡之叹、身世流离之悲和岁月迟暮之痛,但在登上乐游原的那一刻天涯望尽,诗人心中所想只是对这份土地爱得有多么深沉。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李商隐《乐游原》诗借用黄昏意象,隐藏了怎样的一个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