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情感新闻

抗击疫情先进事迹作文_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一切终将过去,定会春暖花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抗击疫情先进 事迹 作文 _抗击疫情感人 故事 ,仅供大家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科研创新

“凌晨3点多睡的,7点不到就醒了,脑海里反复琢磨最近研究的模型。”赶往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搜集临床资料的路上,李勇告诉记者,他正带领10余人的临床科研团队,探索建立一套病情预测模型,帮助提升临床治疗诊断水平。

2月4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派出的37人团队抵达武汉,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勇就是其中一员。

刚来武汉时,李勇和同事们“入舱”东西湖方舱医院。他回忆道:“有次值班时,我接诊了一名50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经询问、诊断后得知她有慢性肾功能障碍,我马上与有关部门沟通,两小时内把患者送到最适合收治的医院。”李勇说,一些送到方舱医院的患者出现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急速转危的情况,在大家的帮助下最后得到妥善治疗。

疫情防控一线遇到的这些新问题,使李勇的科研热情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思考,针对方舱医院这个创新收治模式,是否有创新的好办法,能更好实现对患者的早期精准诊断、临床症状预警。

说干就干。值班时加强对所负责的100多名患者的观察巡访,与其他同事交流接诊患者的特殊症状,多方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远程探讨……由于一直待在方舱医院,戴口罩的时间过长,李勇的耳朵一度长起脓包。“只想快点建好模型,让患者少受罪,让医护更高效。”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后,李勇被抽调作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处理疑难情况,科研工作也被他带到这里。

创新背后有仁心。在方舱医院等收治点,包括李勇在内的医护人员在不断创新医疗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关切患者需求。“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救人,最大动力是让更多患者受益。”李勇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看,那些并肩奋战的医护伉俪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涂盛锦、曹珊夫妇

有信心战胜这场疫情

春节 前,轮休在家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涂盛锦接到医院电话,二话不说就立即返岗。涂盛锦的妻子曹珊是一名护士,同在一个医院,一起抗击疫情。不过,夫妻俩一个在5楼,一个在6楼。

疫情发生以来,涂盛锦所在科室接收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工作量和压力很大。但是涂盛锦说:“在隔离病房,护士不但要负责患者的医疗问题,还要护理患者的生活。一些老年患者进食、上厕所的工作也由护士来承担,她们不容易。”曹珊却更关心涂盛锦的安危,因为她觉得丈夫的工作风险性更高。

疫情刚发生时,涂盛锦下了班就在值班室里和衣而卧。现在,全国各地来支援的同行多了,涂盛锦和同事们可以进行科学轮休,他们都说:“有信心战胜这场疫情!”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王新、仲月霞夫妇

夫妻首次一起上“战场”

1月22日,参加过抗击非典、埃博拉等十几次重大任务的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仲月霞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

1月24日凌晨,仲月霞接到紧急出征命令。“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你急匆匆地出发了。”仲月霞的丈夫王新一边往仲月霞的行囊里放防护用品,一边叮嘱:“家里有我,你放心,一定照顾好自己!”

突然微信群里一则消息跳出:“发热咳嗽并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身为唐都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王新立即拨通电话,也向组织申请加入医疗队。

于是, 除夕 夜,王新和仲月霞同时出征。仲月霞笑着说:“工作30多年,这是第一次和爱人一起上‘战场’,今年我们也算过了个‘团圆年’。”

作为医疗队管理团队的主力,仲月霞负责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感染控制等工作。王新是带组的教授,负责全组患者的具体诊断治疗和管理。虽然同在一支医疗队、一家医院,但夫妻俩却忙得很少碰面。“抽空打个电话,也就是互道一声‘保重身体’,我们知道,大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仲月霞说。

武汉市中心医院汪毓君、吕晓玉夫妇

想让患者早点康复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汪毓君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了20多天。

“现在情况好了很多,我们的工作压力大幅缓解,大多数病人的情况也在逐步好转。”2月18日上午,汪毓君迎来一次轮休,接下来他可以在家休息。

“现在白班分上午班、下午班,分别是上午8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下午6点;夜班从下午6点到次日8点。”汪毓君说,印象最深的一次班,他在ICU待了将近8个小时。“有的患者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我们必须时刻盯紧。”

汪毓君的妻子吕晓玉是他的大学同学, 毕业 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工作。1月22日,吕晓玉主动申请到后湖院区支援一线救治工作。“我所在的普通隔离病房的患者病情相对平稳一些,但是有些年纪大的患者对病毒不太了解,存在焦虑情绪。”吕晓玉说。为打消病人顾虑,她和同事们反复进行科普,有时候还在手机上播放疫情防控的新闻,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虽然在同一地点上班,但两人排班不同,很少见面。“刚开始来支援的时候,我其实也有点担心。但是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就不怕了。”吕晓玉说,她现在就一个念头――让患者早点康复回家。

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郝旭东、米莹夫妇

走廊擦肩而过互报平安

“你们那边防护服还够吗?”“还够。”

“你要注意休息。”“你也一样!”

2月18日,在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急诊科走廊,主管护师米莹和外二科主治医师郝旭东趁着擦肩而过的片刻,互相提醒。

米莹与郝旭东是两口子,结婚8年多。自1月22日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以来,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虽是见面,可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看不清对方的脸。

其实,两人科室相距不过百米。米莹在门诊,郝旭东在住院部。为确保安全,医护人员都是吃住在本科室,工作期间也是相互隔离。急诊科还是24小时轮班,米莹下班后也只能在隔离值班室休息,不能回家。

近距离接触患者,米莹开始时也会紧张,郝旭东总会在电话那头给她鼓劲儿。“我想他了,就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米莹笑着说,现在她和郝旭东就像在“网恋”。

武汉市肺科医院陈国玺、陈欣夫妇

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曾经援藏的陈国玺,又一次站在了前线。不过这一次,他是和爱人并肩作战。

陈国玺是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从1月份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他就一直奋战在一线。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他的爱人陈欣也主动申请到发热病区支援。

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确诊病人的3家医院之一,为防止家庭感染,所有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集中在宾馆住宿,暂时不回家。一个多月来,陈国玺在医院13楼的重症监护室抢救病人,而陈欣则在8楼的病房护理患者。两人都是24小时“三班倒”,同处一栋楼却连碰面的机会都很少,只有有时取早餐时能匆匆一见。

目前,肺科医院专门收治重症和危急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多是中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而重症监护室又是医院里风险最高也最辛苦的战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需经常翻俯卧位,医护人员必须紧盯陪护。而且,经常在繁忙劳累的夜班后,还要继续上白班处理病例资料。“睡觉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每天挨上床的那一刻感觉很幸福。但疫情防控不等人,救治必须争分夺秒。”陈国玺说。

他们的女儿晨晨7岁、儿子1岁半,眼下都由老人帮着带。晨晨在家里为爸爸妈妈画了一幅画,并写道:“爸爸妈妈加油!武汉市肺科医院加油!”看到画后,陈欣泣不成声:“那一刻,我觉得更要努力抗击疫情,这也是在保护家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党晓曦,加油”

初到武汉,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35岁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一度有些怀疑自己:怎么变“笨”了,这么简单的基本功都完成不好?

在她就职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晓曦历来是有业务自信的。也正因为过硬的业务水平与心理素质,她才被选拔进入北大人民医院首批援鄂医疗国家队,成为光荣的“二十分之一”。此刻困扰她的,其实是厚重的防护服、紧箍的口罩、五层橡胶手套、水汽蒙蒙的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胸闷、气短,还可以咬牙克服,但“雾里看花”的视觉和几乎弯曲不了、失去触觉的双手,才最让她焦灼。

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了熟悉的仪器、熟练的流程、轻盈的脚步,有的只是不断入院的病人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而她连一些病人的方言都听不懂。这一切,让初来乍到的党晓曦有些懵。

“党晓曦,加油!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她不断地为自己鼓劲。

很快,党晓曦便适应了工作环境,找回了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重症病人较多,她和队友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身上。因为重症病区没有家人陪伴,很多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照顾病人日常生活的担子也落在了她和队友身上。端水喂饭、翻身擦洗、清理卫生,党晓曦总是拖着笨重的身躯忙来忙去。

她心疼病人。病中的他们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变得非常脆弱,也对每一份关爱特别敏感。

“有一位老奶奶,病了很久,胃口不好,总是吃不下饭。我们就隔三岔五拿一些牛奶、糕点之类的放在她床头。结果老奶奶每次都感动得掉眼泪,还拉着我们的手要给饭钱。我们就安慰她:奶奶,这是国家给您的,您放心吃!吃了东西才有抵抗力,我们一定让您健健康康出院回家!”党晓曦说。

不知不觉,忙碌的日子已将近一个月。回忆起大年初二从北京开拔的情景,党晓曦总想起父母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最终的支持。“初一晚上8点,我们一家五口还在一起热热闹闹商量着,第二天安排些什么节目,医院的征召令就来了。我答应得很利落,父母知道后,沉默半天,最终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你就去!孩子我们会照看好。”

到现在,她也没跟家人通过视频电话,总是微信、电话联系。因为,她怕自己看到父母会忍不住哭出来,也不忍心让他们看见自己疲惫黯淡、总是留着深深压痕的脸颊。“姥姥骗你,她才没有很放心,她总是偷偷哭呢。”6岁的孩子稚气地“告状”,她在电话这头笑着,泪水淌了一脸。

让她自豪的是,她的爱人身为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筹备组兼新冠肺炎防疫应急小组组长,也日夜忙碌,统筹着辖区众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

工作时间总是对不上,他们很少通电话,但每次下夜班,他的信息早已发到了党晓曦的手机里。“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夫妻双双为抗击疫情出份力,这也是一种并肩战斗吧!我们总是互相打气,互相提醒,默默支持。”党晓曦笑着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本文由情感窝情感新闻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情感窝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抗击疫情先进事迹作文_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什么事情会影响你一天的心情?
« 上一篇 2023-01-27 15:28:40
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作文十篇
下一篇 » 2023-01-27 15:28:34